《乌合之众》 —— 骚动的群众和似是而非的理论

“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罗伯特·墨顿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书中说到: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但是这本书的写作也大量使用断言式的说理方式,很嘲讽。” ——我的剑会笑 豆瓣书评

“几段极其精彩的论述和大段不着边际的意淫组成的奇特读本” ——RIC 豆瓣书评

《乌合之众》成书于100年前,作者勒庞通过他大半辈子对于近代欧陆风风火火各种革命,以及对其中群众和英雄起起伏伏各种事件的观察,再夹杂上自己神秘主义、种族主义的偏见认识,最终体现在这本小书中。之所以说它是“小书”,因为除去译者、原序的解读和作者序,正文其实几天就能看完。

书中从群体入手,提出了一些尤其在作者那个时代身份新颖有见地且吸睛的观点。观点本身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给予了后续研究者比如弗洛伊德等人启发。可惜书中精华的观点部分只是简单的历史归纳(讽刺的是作者在书中声明自己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缺少理论和推导。这让内容信噪比有点低,全文除开性别歧视、种族主义等糟粕,似乎只剩下有趣的理论和一些历史故事。考虑到作者的年代,似乎也不能责怪太多。

书中的理论在当代这个消息传播极度便利,群体产生消亡频繁的时代仍有意义。利用书中提到的群体特点,可以做出不少利于自己或是自己所在群体的决策。下面集中展示出来。

概述

  • “群体”角色的出现来源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即两点:传统宗教、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
  • 群体中的个人和独自相处时的个人表现有明显差别
  • 情感上,群体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
  • 群体思维方式简单,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没有地位
  • 群体的道德或很高,或很低
  • “英雄”出现的必然性。英雄是解除个人心理压抑的有效手段。
  • 英雄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感染法

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中的个人会失去自我个性,开始受集体心理的影响。群体的品质一般,难以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

感情和道德

  • 群体缺少个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冲动、易变而急躁,不会做事先的策划,受情感激发,凭直觉行事。
  • 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最初的暗示在模糊的记忆传染下容易引起普遍的误解。
  • 群体情绪夸张和单纯,因此只会被极端情绪打动。希望影响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不说理
  • 群体专横、偏执,提供给群体的意见,它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接受的方式是暗示加以诱导而非做出合理解释的信念。因此,群体往往不听命于作风温和的主子,只向严厉欺压他们的暴君低头
  • 群体可以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极崇高的不计名利的行为

观念和推理

  • 群体只接受单纯而形象的观念。观念扎根和清除都很花功夫。
  • 群体没有理性和批判精神
  • 群体想象力丰富且敏感,这意味着它也易受暗示。影响群众的想象力决不可采用论证的方式
  • 群体心理虔诚、偏执特点类似一种宗教信仰

群体心理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传统、信仰、教育社会背景等间接因素和一些直接因素。

其中作者认为优秀的人才需要经过专业教育而非古典教育方式。我持反对意见。尤其现代社会在近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能在分工明确的社会真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经过略复杂和漫长的通识教育阶段,打基础的同时给年轻人更多选择余地。当然我赞同,职业教育需要更专业化。

在国内读硕士的人中,有多少事真正想搞科研的,又有多少只是想再拖几年再工作的人呢。本科教育中,真正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部分又有哪些呢?

直接因素

  • 形象、套话。言辞背后的含义和暗示,比如“自由”,“民主”
  • 幻觉。唤起人们的共同想象。(正如《人类简史》中提到的一样)
  • 经验。已有的在群体中的形象。
  • 不要借助理性。文明发展的动力不是理性,而是各种情感。

如何说服群体

  • 群体动物有部分服从头领的行为。
  • 领袖必须意志坚定而持久(可以假装)
  • 断言、重复和传染。群体在事前就应希望影响他们的领袖具有某种品质。断言的重复便会形成潮流,并在模仿中形成影响力。传染的过程可以穿越阶级。
  • 名望也很有帮助。成功者的观念让人信服有一定原因是因为他成功。

群体信念的多变性

当代信息的对称性大大降低了信仰和成见的威力(相反信息的不对称会加剧这一点),群体的信念变得更加多变。也让政府领导舆论更加困难。

群体举例

  • 陪审团中,辩护人不必让每个人都接受他的观点,他只争取那些灵魂人物即可
  • 选民是很典型的群体

综上,《乌合之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不过一周足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