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是几年前的畅销书,早有耳闻。它不是对智人几万年来的历史事件像讲故事似的一个个娓娓道来,反而从生物学、社会学、宗教、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当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包括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帝国与金钱、科技革命等方面的理解让我大开眼界。虽然了解了人类在这些方面的种种真相,对日常生活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改善,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好书。总而言之,《人类简史》值得一读。

认知革命

智人不过是地球生物发展长河中的一种物种而已,与它类似的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梭罗人等其他人种。然而随着智人向地球的各个大陆蔓延时,这些人种却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这个过程中,智人似乎发生了认知革命,在智人之前,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作者认为不同的是,首先智人的语言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从而执行复杂的计划;其次只有智人可以谈论并不真正存在的事物,同时相信一些不大可能的事情。“虚构”这件事的重点在于人类可以拥有想象,同时可以一起想象,编制出共同的虚构故事。这种“想象的现实”也是人类后面建立秩序的基础。

早期的智人(农业革命前)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生存,营群体游牧生存。不论从工作时间、生存本领还是幸福程度甚至都比现代人高。他们的营养充分、能够免受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影响、由于不依赖单一作物,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也很少受传染病影响。在度过艰难的童年时光后,多半能活到不错的岁数。在这个阶段,智人的信仰为泛神论,即一切皆有灵,几乎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动物,任何一个植物都有自己的声明和情感。

随着智人向各个大陆迁移、在从大陆向太平洋岛屿迁移,这股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带来了大批的动植物灭绝,尤其是大型陆地动物。

农业革命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谎言,看上去是人类驯服的小麦和水稻,实际上却是小麦和水稻驯服了人类。农业革命包括农业作物的驯服(植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等,也包括动物的驯服,如牛、狗、羊、鸡等。主要发生在中东、中国、中美洲,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的动植物无法驯化,这些好驯化的动植物只生长在特定的地方

人类以小麦等为主食完全是巧合,人们发现在作物丰盛的情况下,终于不用再四处迁移,从而转而通过种植这些农业作物为生,永久聚落开始形成,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类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需要预留多余的粮食,同时还要从早到晚照料这些作物免受其他物种侵袭。这似乎是一个陷阱,智人的身体构造其实并不是为了成天弯腰除草和挑水准备的,身体劳累的同时,传染病和暴力行为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以为自己再辛苦点,生活就会更好,等到群落规模达到上百上千人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无法回头到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生活,因为此时只有这些农作物能养活这么多人。可受苦的不只是人类,农业革命中的动物也在饱受着痛苦,只因人类需要它们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随着农民生产出来的食物越来越多,加上运输技术的成熟,住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这个速度快到人类根本没有进化出让这么多人协同工作的本能。幸运的是,智人是个可以讲“谎话”和相信“谎话”的物种。于是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帮助人类建立稳定的秩序。同时为了保证秩序不会崩塌,还需要暴力的维持。除了暴力还需要一些真正的信徒。为了做到这一点,

  • 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并永远强调下去
  • 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

最后,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想象出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的思想连接。作为人类,我们已经不可能摆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因为为了让所有人都摆脱,我们需要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从而只是换了种想象而已。即使最后真正摆脱了这种秩序,所谓犬儒主义者,将不可能建立起稳定的帝国。

记忆过载

随着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虚构的故事”越来越多,秩序也越来越复杂。下面几个原因催生出新的表达方式:

  1. 人类并不像蜜蜂,将秩序深植在基因之中,随着人死亡,秩序并不会遗传下去
  2. 大脑容量有限,储存不了这么多信息
  3. 人类大脑的演化并不是为了储存抽象信息设计的,只习惯于存储动植物、地形等具体信息

于是,数字和文字逐渐形成,让“虚构的故事”能够更久地传承下去,文字也从记录这些秩序逐渐发展到完备的可以表达日常的生活。在管理机构里,专门有人记忆这些秩序,便于随时取出使用。文字对人类的重要影响是,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到分割思考、官僚主义。而数字符号更是如今程序语言的基石。

历史从无正义,这些“想象的故事”并不公平,总把人分成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分类,上层人享有各种权力和特权,下等人有的只有歧视和压迫,阶级由此产生。有趣的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只有自己社会的阶级才是自然的,而其他社会的阶级分法实在虚伪。不幸的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似乎确实需要这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阶级制度和歧视,而这种歧视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被歧视->没有发展机会->缺乏教育、贫穷->被歧视),成为底层人士被歧视的所谓客观道理。

关于性别歧视和偏见,许多人认知的所谓“自然”和“不自然”并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人为(如基督教神学)想象出的规则,指的是“符合创造自然的神的旨意”。各种规定男人就该如何、女人就该怎样的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反映的多半只是人类的想象,而不是生物天生的现实。

人类的融合统一

农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维系社会秩序的想象故事也更为精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被各种虚构的故事和规则围绕,人们往往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这种直觉就叫做“文化”。原本整个世界是可以大致划分成多个相互隔离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世界的。随着亚非世界的发展,不断吞噬了其他世界。如今,几乎所有人类都认同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即地球被划分出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套经济制度,采用同一套法律制度和科学体系。有三种秩序促成了现在的大统一:金钱、帝国、宗教。

农业革命后,随着城镇和王国的出现,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从前一个部落内就可以完成的需求,如今可能需要找完全的陌生人。以物易物的交易有诸多的问题,某些社会采用集中的以物易物系统,但是大多数社会通过发明“钱”的概念解决。这里的“钱”完全是一个概念,存在于人们共同想象中的概念。金钱不仅能够交换物品,还能用来积累财富,相比农作物等,金钱要好储存多了,同时也更便于携带。金钱在转换、存储、运输上的优势,造就了现如今如此复杂的商业系统。可以说,“金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互信系统”。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往往统治许多民族,有着灵活的疆域。它对人类最大的益处在,四处征服、掠夺财富后,不只是拿来养活军队,同时也赞助了艺术、科学、司法等的发展。全球的帝国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征服它国时,都带着“征服你们是为你们好”,“统治全世界,为全人类带来福祉”的动机,与排外相反,帝国展现更多的是包容。在帝国的统治下,帝国中的“它们”也渐渐认同了“我们”的概念,和帝国融为一体。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大多数人已经活在各个帝国之下。现如今,似乎要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帝国。

宗教的特点有二:1. 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2. 宗教会以此发展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只有具有普世特征推广特质的才算得上是宗教。偶像崇拜发展大致是从泛神论到多神论再到一神论。多神论认为世界由一群神威浩荡的神灵统治,而主宰世界的最高权利不带有私心和偏见,在需要时,和特定的神进行交易就可以得偿所愿。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多神论者开始对自己信仰的某位神灵越来越虔诚,也慢慢偏离多神论概念,形成一神论。一神论者通常认为自己信奉的神就是唯一的神,自然会批评其他的神不可信,这点不同于多神论。

二元论宗教为了解决“恶的难题”,即为什么世界会有苦难,人为什么会犯错,应运而生。对二元论者来说,掌握世界的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还有不受控制的恶。佛教认为人遇到事情会产生欲念,欲念会造成不满,释迦牟尼认为重点要看清事情本质,而不是它带来的感受,在专注于实际感受而非欲求和幻想时,原来的欲求就换来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

后世的崇拜对象由神变成了人或是智人的群体,从而产生了人文主义,而根据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定义的不同,又有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等。

科学革命

现代科学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最大的不同在:

  •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 通过科学获得新能力(即技术)

但是,若是假设我们并非无所不知,现有知识也非全对,那这也适用于那些让数百万人得以有效合作的虚构故事,社会秩序岂不是要崩溃。因此,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只能依靠不科学的方法,别无选择。毕竟科学还是要依靠宗教、意识形态才能获得经费,并让研究正当化。

在精确科学的趋势下,连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得依靠上数学工具,从而发展出数学的新分支——统计学。知识就是力量,意在考验科学的一大标准就是能否应用于实践。不能免俗的是,科学活动也像其他文化活动一样,收到经济、政治和宗教利益的影响,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近现代,在欧洲,帝国带着征服的心态不断扩张。同时,不得不提的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自对未来的信任,信用->贷款->发展->回报->信用的良性循环,现代经济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使得饼越来越大,有钱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然而上面循环的一个基础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原则,因此即使你是某个辛苦的工人,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投资股票,你也算是个资本主义者。资本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就是至善。欧洲的商业型帝国就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毕竟靠投资提高收入要好于缴税。

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举动,催生了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新发现->殖民地->利润->信任->信贷。然而探险也是有风险的,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产生,一次探险失败所有股东分担,避免血本无归。荷兰、英国等国家在此基础上,渐渐采用出售股份的方式,让部分债权人也能享有部分获利,这种股票的转手和买卖大行其道,从而催生了证券交易所,专门进行股票交易。以至于后面的战争也可能成为商品的一种。

伴随科技革命的是工业的发展壮大。蒸汽机的出现前,只能靠人体来进行能量间的转化,学会驾驭和转化这些能量的同时,人类可以使用的能源也大大提升。工业催生了冷漠和传送带,一切都以产量为标的。与此同时,产生了全新的问题:谁来买这些产品?

为了避免这种灾难,一种伦理观便被发明出来:消费主义。有史以来,人们生活窘迫,多以勤俭为口号。然而消费主义的没得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即使因此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在传统农业社会,饥荒的阴影挥之不去,而今天,肥胖却成为一大健康问题。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分为两面:

  • 有钱人的指导原则是——“投资”
  • 其他人的指导原则是——“购买”

现代生活

随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时刻表和生产线的概念随之出现,人们关心上下班时间,列车也开始设计列车时刻表,时间变得越来越精细。1847年,英国的火车业者齐聚一堂,同意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准,协调火车时刻表。最终在1880年,英国成为是一个统一全国时间的国家。而现代的一切都得按时完成,时间无所不在。

工业革命后个人的力量逐渐摆脱家庭和社群,个人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家庭长辈或是家族左右,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不再预设自己属于社群。家庭和社群力量减弱的同时,国家和市场力量变强,从而进一步使得个人不避依赖社群生存。如今,社群更多是发挥一些重要的情感功能。现代兴起了两大想象社群——“民族”和“消费大众”,前者是国家的想象社群,而后者是市场的想象社群。后者是指消费者们可能彼此并不认识,却因为相同的消费习惯和兴趣成为“同一伙人”(如粉丝)。

过去两世纪,社会秩序变动不休。狄更斯曾在法国大革命时说过:“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这句话同样可以用于现在。

快乐并不存在于任何财富、健康和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是客观条件和主管期望之间是否相符。所谓的快乐更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