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https://shenlvmeng.github.io/blog/2022/12/30/2022-to-2023/

一年须臾而过,转眼又近年末。过去的2023里,改变生活的大事件按部就班地一件件发生,甚至还有意外的提速。去年底已经起步的从单身迈向家庭,经过了2023一整年,仍有许多要办的事情摆在眼前。在见缝插针的日程里,依然达成了去年底的几乎所有期望,甚至有超额完成。尽管生活不是去达成一个个目标来过的,但一些引导进步的目标还是有助于摆脱惰性心理,强迫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2023回顾

老生常谈,我们依旧从书籍阅读开始。也许是上半年神书《GEB》上半部分完成的过于艰难,读书这一目标搁置了很久。直到8月份才重新捡起来,完成《GEB》全书的笔记。

9月中旬公司意外搬迁到杨浦区,距离家足足1个小时的地铁旅途。为了利用上1天2个小时的地铁时间,买了几本社科书籍。从此开始阅读量的井喷,仅年末的3个月时间,完成4本专业类书籍、7本小说、2本绘本、1本科普作品的阅读。月均4.6本,周均1本。感慨原来每天2个小时可以积累下这么多的阅读量:

读纸质书,感受新鲜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多是件美事。要说看了这么多书,自己有什么改变,好像也说不太出来。但我想书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太追求回报也不好。只是屋里的书架已放不下这么多新书,亟待新书架来扩充空间。

2023年有一个新的主要话题,那就是和吕西两个家庭的按部就班迈向下一阶段。年初1月份头一次在上海过春节,不仅没吃饺子,也因为醉酒没看上春晚。大年初一,岳父一家加我4人自驾回襄阳过年也是难得的一次体验,这是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作为策划者,既紧张又兴奋。4天的行程外加返沪的堵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为弥补春节回家的突然,清明又回了一次襄阳,还顺便陪了下爷爷奶奶。六月份,利用端午节假期,和吕西去大理玩了一圈,顺带完成了求婚,回来后赶在我们2周年的时候,领了证,成为了法定意义上的夫妻。之后又确定了2024年办喜宴的时间。另外国庆期间,把父母接了过来。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魔都,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也亲自体验了我和吕西的小屋,顺便还拜访了岳父一家,可谓一举三得。国庆那天,在乡下老家,吕西的近亲都来了,场面很是热闹,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在这样的场合下,我贡献了一年后又一次吐个没完。回头看看,这些事情虽然多,也算是按照去年末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向前走。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在连续佛系看房了半年后,最终在11月居然突然敲定了小区里一套二楼的二手房。突然到签完订金协议之后,还是懵逼的状态。怎么说呢,也算是步入到人生的又一阶段了吧,心里也像是有石头落地。

在运动方面,今年可以说达成甚至超额完成目标。3月份顺利帮吕西圆梦,买了一辆闪电鲁贝,和我的自行车一样的配置,成功提升了她的骑行体验。甚至在之后半年多里,都是她主动拉着我去外面骑车。因为骑车,吕西平时最爱的游泳都搁置了下来。我俩这一年里加起来都没有游到10次。骑车倒是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由于我俩都没有早起的动力,连骑车这样有意思的事都没法唤醒,这些骑行基本都是下午撑死中午前开始的。骑得倒不近,尤其是前几次,不止一次骑到了100km,也算是带着吕西体验了一点中长途骑行的感觉。美中不足的是,这几次都是以货拉拉结尾。五一期间,我们还完成了骑车去苏州的壮举,要放在2022年,断是不可能的。苏州风景不错,路上的也不错,绿树蓊郁,薄风拂面。时间进入下半年后,气温转凉,外加户外骑频率太低,为了我俩的减肥大业,经过在骑行台和动感单车间的反复抉择,考虑到上手成本和惰性,斥资1000多入手了现在的keep单车。结果单车的利用率比想象中高不少,过了仨月,现在至少过两天还会骑一次,单车下的软垫都能看到积累下来的汗渍。不过这些努力都没有保住我的体重,今年体检时,体重还是达到了90kg,这也成了2024年的首要目标。

兴趣方面,经过去年一年对桌游的痴迷,到今年3、4月份书柜放不下时,桌游的瘾也莫名消失了。之后连续半年多没有买过甚至开过桌游,直到近两个月,在吕西同事的盲盒蛊惑下,才又置办了几个派对桌游。不过重策的德式桌游依然无缘。至于拼图,去年末买的最后一幅拼图放在桌上直到落灰都没能拼好,自此放弃了这个爱好。livehouse今年依然没有成果。但是9月份我俩倒去合肥看了个音乐节,地点真得很偏,修路让车堵得人失去耐心,草地还留着雨后的少许泥泞。不过这些在听到那么乐队演出后就不是事儿了。布衣、麻园、deca joins、霓虹花园、夏日入侵、草东还有好多乐队,1个乐队1个小时,愣是从下午2点唱到晚上10点。幸好我和吕西有做功课,带了野餐垫和饮食,不至于站到腿断掉。着实佩服站在前排,一high就是8个小时的人们。夜色降临后,人们越跳越high,烂泥地上红旗招展到处燃起烟火,着实是难得的一次体验。作为摇滚的启蒙综艺,《乐夏》新一季我俩自然也是一期不落地追了下来。中间每周末还同雅璇、tb他们一起边吐槽边欣赏。

旅行上,过去一年去的地方不多也不少,除了五一骑车去苏州看了看金鸡湖外,大理的4天旅程也很难忘(由于懒惰,没有放到博客里),尽管和姚凯19年去丽江的时候也短暂地路过了昆明和大理,但仅仅只是逗留。大理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皮肤被高纬度的阳光灼伤也不伤大雅,在洱海公园的水边安静看下落日霞光就可以治愈。和姚凯的那次仅仅是苍山云海就让我惊到咋舌,没想到这次电动车和自行车环海,还能见到如丁达尔天照这种惊喜,连绵云海中漏了个窟窿,透下清晰可见的光柱,射在洱海的波浪里,泛起佛光。这仅是一个例子。其他诸如大理古城、双廊古镇、喜洲麦浪、龙龛码头这些就交给读者自己领略。就连吕西定的洱海天域的酒店环境也很棒,接近山顶的位置,可以一览洱海南面,恬静美好。至于长途骑行,为了弥补2022年没有骑车的遗憾,和基友计划骑个大一点的,在因为难度和补给原因排除了独库公路之后,基友在长白山和济州岛间选择了后者。7天的旅程贡献了我初次出国游。尽管出发前焦虑忐忑,但在过关后,就立马被好奇激动的心情替代。不考虑饮食的话,济州岛真是个很棒的地方,车少景美,还可以落地签。这几天里,天气也是很给面子,台风刚过,气温尚可,也基本没有下雨。这7天里不论是骑行还是自由行部分,都极惬意。

工作上,在4月份年终评估后,心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更放松和认清现实一些了。对比和吕西或是其他人的工作量,保持现状似乎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付出和回报也还算成正比。这样想通之后,工作上和评估里的心态更放松了,做专项上反而没有那么近功近利。我负责的工作在上年末发生转变后,今年下半年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负责的部分变得更多更大了,不过幸好增加的部分,我之前也有负责过相关的专项,现在算是hold下来了。在新的大团队负责人的引领下,我们方向划分更清晰了,同时也拉开了更多空间。经过过去一年的锻炼,思考本质的工作习惯得到进一步加深,和ld的合作也更密切了。这么来看,对比去年,自己还是一直在进步的,保持这样就是好事。

去年的此刻,我和吕西刚刚阳康。一年过去,疫情似乎已被大家遗忘,生活又回到正规。总体来看,2023年和预想中相比还是普遍超出预期的,包括体重数字也是。2024又是关键的一年,但也希望在走好关键的每一步的时候,也不要过度焦虑,毕竟体验过程,体验适度的偏离轨道才是生活最有意思的事儿。

2023感悟

  • 保持身体健康将成为愈发重要的事情
  • 快乐和痛苦都有之后的代偿,所以,保持心态的平和吧
  • 人生是旷野,你走出来的,就是路,就是你在世的意义
  • 保持独立和清醒的思考,但也不要固执己见
  • 谋事在己,成事在人
  • 多出门,珍惜不多的自由时光

2024展望

2024年里,还有一些明确的23年里没有完成的事情要继续一步步完成。既然已经到了不惑的年纪,在提前适应角色转变的同时,就更要珍惜不多的自由时光,享受生活。

  • 家庭
    • 婚纱照
    • 三金
    • 婚宴
    • 房贷
    • 完成老家装修
    • 新房清扫和布置
  • 个人
    • 完成30本书的阅读,囊括尽量多的领域
    • 控制体重在90以下
    •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当前作息时间,避免体检新问题
    • 坚持骑行和游泳等户外活动
    • 控制消费
  • 生活
    • 1次长途骑行,多次中短途骑行
    • 至少1次旅行
    • 保持当下最多1月1次的饮酒频率
    • 解决现在书和桌游不够放的问题
  • 工作
    • 完成开发模式的最终确定
    • 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学习一点具体的技术点

也扯了不少了,我们明年见吧~

大纲向

《Code: The Hidden Language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书名挺长,但是本好书。要是大学时期的老师按照书里的思路展开计算机专业部分的课程,我也不至于学了两年编程还是囫囵吞枣,只能邯郸学步。书里顺带还涉及了信号系统、数字电路等计算机外的部分内容,简直不能更适合当做信息工程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相比国内大学教材居高临下式的填鸭式讲法,我看到的几本国外教材(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Gilbert Strang的线性代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展开方式友好了许多。《Code》这本书虽然严格来说不算教材,只是计算机原理入门,但也相当适合和微机原理有缘分的人买来看看。浅显的文笔不会阻碍你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工作原理。

全书1-10章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很易理解,读起来很快。但从11章起到17章自动操作,内容突然有深度起来,读起来颇有思维体操的感觉。在18章了解芯片历史,短暂歇口气后,从19章到22章,你将完整了解到操作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最后3章里介绍编程语言时,就一点也不突兀,很好理解了。

作者序

  • 内存和外存的区别体现了实际需求和可观性能的矛盾,简单说就是我们目前找不到同时具备两种存储所有优点(既快又持久)的存储媒介

至亲密友

  • 编码就是交流
  • 2个不同事物通过组合,可以表示所有信息

编码与组合

  • 摩尔斯电码

布莱叶盲文和二进制码

手电筒的剖析

  • 电压、电流、电阻、欧姆定律、功率
  • 开关的两种状态

绕过拐角的通信

  • 电路的串联、并联
  • 电路的尺寸极限

电报机和继电器

  • 利用电磁现象的电报机和继电器

数字和计数

  • 十进制的来源
  • 其他进制和二进制

二进制数

  • 二进制是最简单的数字系统
  • 利用冗余可以消除信息里噪音的影响
  • 通用产品代码(条形码)的编码方式
    • 奇偶校验
    • 模校验字符
    • 正反可读

逻辑与开关

  • 布尔代数的来源
  • 布尔代数的集合解释
  • 布尔代数的电路表示

自此章起,终于开始进入数字电路到计算机的领域,逻辑门是其中最基础的单元

  • 串并联和与或门
  • 与或非门的继电器表示
  • 与非门和或非门的继电器表示
  • 德摩根律

二进制加法器

  • 二进制表示下的加法
    • 或门(结果输出)+ 与非门(进位输出)
  • 半加器和全加器(考虑了进位输入的半加器)
  • 8个全加器构成的8位加法器
  • 行波进位

如何实现减法

  • 补码和反码:用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
  • 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
    • 有符号数首位1表示负数

反馈与触发器

  • 反馈是更复杂电路的基础
  • 振荡器:单纯取反后反馈到输入端的电路
    • 周期和频率
  • 更复杂的反馈可以构成记忆电路状态的触发器
  • RS触发器,可以记忆置位和复位的值
  • D型触发器,在保持位为1时,才会保存数据端输入
  • D型触发器构成的8位锁存器
  • 电平触发和边沿触发
  • 边沿触发的D型触发器
  • 分频器和8位行波计数器

字节和十六进制

  • 字节的来源
    • 8位的长度刚好可以表示大多数书面语言的基本字符,对于象形文字,用2个字节也够了
  • 字节的十六进制表示
  • 十六进制和二进制的转换

存储器结构

  • 8-1选择器和3-8译码器
  • 8×1RAM:结合了选择器和译码器的8位锁存器
    • 译码器和选择器的选择信号相同,这个信号也可以叫做地址
    • 8×1RAM里各比特相互独立
  • 将2个8×1RAM用共享地址的方式连接到同一个地址/数据/写操作端上,可以得到8×2RAM
  • 将2个8×1RAM组合1个2-1选择器和一个1-2译码器,可以得到一个16×1RAM
  • RAM的存储容量是2地址输入端个数
  • KB、MB、TB、PB、EB
  • 64K×8RAM需要2个字节表示的地址
  • RAM需要恒定的电流来维持数据

自动操作

  • 振荡器 + 16位计数器 + 64K×8RAM + 8位加法器构成的自动累加器
  • 代码和数据的区分
    • 单独用一块64K×8RAM存储代码,代码指导机器如何操作
  • 操作码和操作数
  • 第3个字节:操作数的存储地址
    • 避免了顺序存储的问题
  • 新的寻址方式:Jump指令
    • 从指定地址开始寻址指令
  • 计算机区分于计算器的基础:条件跳转指令
    • 零转移/进位转移/非零转移/无进位转移
  • 算术逻辑单元,ALU
  • 助记符表示下的机器码
    • MOV/LOD/STO/ADD/SUB/ADC/SBB/JMP/...
    • 汇编语言、手动汇编

从算盘到芯片

  • 算盘
  • 对数表、对数尺
  • 机械计算器
  • 自动织布机与打孔的金属卡片
  • 巴贝奇的差分机和解析机
  • 赫尔曼·霍尔瑞斯的制表机
    • 再次基础上,他成立了IBM
  • 从MARK I到13000个继电器的MARK II
  • Grace Murray Hopper发现的第一个“bug”
  • 真空管的发明
  • 图灵的贡献
    • 图灵机,可计算性
    • 图灵测试法
  • ENIAC,此时仍在使用十进制数
  • 冯诺依曼和他的EDVAC
    • 二进制数
    • 存储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
    • 程序计数器寻址
    • 允许条件跳转
  • 香农和信息论
  • 维纳和控制论
  • UNIVAC
  • 晶体管的发明和半导体
  • NPN晶体管
  • 集成电路(IC),又叫芯片
    • 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响应快功率高)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响应慢功率低)
  • 摩尔定律
  • Intel 4004,第一块计算机芯片,或者说微处理器
  • Intel 4040,Intel 8008

两种典型的微处理器

  • Intel 8008的改进:Intel 8080和Motorola 6800
  • Intel 8080
    • 振动器输入
    • 电源输出
    • 接地
    • 寻址信号
    • 控制信号
    • 数据信号
  • 汇编里的助记符只是方便我们使用,处理器只能读取字节
  • 8080中设置更方便处理器读取信息的寄存器
  • 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
  • 栈和程序计数器
  • Call命令和子程序
  • 内存映像I/O和中断
  • Motorola 6800
  • little-endian(Intel方式)和big-endian(Motorola方式)
    • 高低位字节存储方式在Intel和Motorola芯片里不同,Intel是低字节在前,Motorola则是高字节在前
    • 命名来源于《吉列佛游记》里关于吃鸡蛋前先敲碎哪个头的讨论
  • 8080被应用在第一台家用电脑Altair 8800上
  • Apple II应用了6800的MOS技术改进版6502
  • IBM在IBM PC(IBM 5150)里使用了8088芯片,8088芯片的内部结构和8086类似,和8080的操作吗不兼容
  • x86系列微处理器包括1982年发布的186和286芯片。之后又发布了32位的386和后续的486以及Intel 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尽管指令集不断扩展,但都支持8086起的所有处理器操作码
  • Macintosh采用了Motorola的68000微处理器,并从1994年起使用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微处理器体系的PowerPC微处理器
  • 流水线技术(pipelining)和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ASCII码和字符转换

  • Baudot码/Murray编码
    • 转义
  • ASCII码
    • 7位编码
    • 控制字符
  • BCD编码
  • 8位的ASCII码
  • 中日韩字符编码
  • 2字节的Unicode编码
    • 支持象形文字

总线

  • 总线信号
    • 地址信号
    • 数据输入信号
    • 数据输出信号
    • 控制信号
  • MCA总线/PCI总线
  • SRAM、DRAM
  • 电子射线管(CRT)
  • 水平回归、垂直回归
  • 隔行扫描
  • 分辨率
  • 键盘实现
  • 磁带
  • 软盘和磁盘
    • 磁道和扇区
    • 直接内存访问技术(DMA)

操作系统

  • PROM、EPROM
  • 文件系统
  • CP/M
  • 引导系统
  • API
  • QDOS -> MS-DOS
    • 层次文件系统
  • UNIX和UNIX思想
    • GNU
  • 多任务
  • 内存管理

定点数和浮点数

  • 定点:小数点的位置总在数的某个特定位置
  • 浮点:基于科学计数法
    • 4个字节的单精度
    • 8个字节的双精度
    • IEEE标准浮点数
    • 精度问题
  • 数字协同处理器

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

  • 第一个编写汇编器的人需要手工对程序汇编。之后新的汇编器可以在已有的计算机上编写,利用已有的汇编器进行汇编,这种方式也叫交叉汇编
  • 编译器(程序 -> 机器码)
  • FORTRAN,科学计算语言
  • ALGOL,高级语言的鼻祖
    • for循环
    • if语句
    • 块、变量声明
    • 数组
  • 计算机科学又像工程,又像艺术
  • COBOL,第一个成功为商业系统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 BASIC
  • 解释型语言,边读边执行
  • Pascal、Turbo Pascal
  • Ada
  • C,BCPL(Basic CPL)的后继者
  • LISP、APL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图形化革命

  • 用户界面
  • SAGE
    • 光笔
  • 鼠标
  • Xerox,PARC,Alto工程
  • 图形界面和图形对象
  • Macintosh和Mac系统
  • Windows系统
  • 面向对象语言
    • SmallTalk语言
    • C++
    • Java
  • 集成开发环境(IDE)
  • 文本信息编码
    • RTF
    • PostScript
  • 计算机图形
    • 矢量 ->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 光栅 -> 位图
  • CCD(电荷耦合器)
    • 光感度不同对应不同的像素值阵列(模拟信号 -> 数字信号)
    • 数码相机、CD、DVD、VCD
  • 数据压缩
    • 无损压缩
      • 游程长度编码(RLE)
      • GIF和LZW压缩
    • 有损压缩
      • JPEG
      • OCR
  • 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
    • ADC(模拟数字转换器)和DAC(数字模拟转换器)
    • 采样率和奈奎斯特采样定律
  • 语言识别
  • MIDI合成器
  • MPEG
  • 调制和解调
  • Internet
    • WWW
    • HTTP
    • CGI
    • JavaScript

--END--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反思的思想

上次看哲学方面的时机还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不同于《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将自己人生的感悟和自己的思想静静地娓娓道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站在第三者的客观角度,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并在文末给出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展望。原文的引用和深刻的理解使得全书读起来饶有趣味,甚是轻松。书中的精华思想俯拾皆是,对自我思考相当有帮助,很推荐找原书来看看。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的地位相比

  • 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
  • 每一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
  •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
  •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入世),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出世)
  •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就像西方人要进教堂一样

中国哲学的精神在于入世和出世的统一

  • 一个人不仅在理论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那他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出世
  •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事务,也是圣人分内的事。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也作为“宇宙的公民”
  • 中国的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因此必定和政治思想分不开
  • 哲学的主题不单是获得“内圣外王”的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即知行合一。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含蓄、名言隽句、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难以翻译的原因。

  •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 翻译工作如果嚼饭喂人,一个人如不能自己嚼饭,就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饭

中国哲学的背景

哲学是反思的思想,因此,也会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

  • 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意象中“海”出现得就很少
  • 作为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中心都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展开,也带来了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重本轻末”政策,即士农工商依次4个阶级
  • “反者道之动”表示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受到了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这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论据。做得太过,不如不做。
  • 道家和儒家不同,在于他们对自然的理想化,而谴责文化
  • 由于拥有土地限制了人的迁徙,中国的家族制度发展起来。儒家学说大部分在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偏入世),而道家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自发地东西(出世)
  •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MBTI里的N),而不是标识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抽象概念(S)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刘歆都有关于各家起源的研究。其中司马谈将哲学家分为:

  • 阴阳家
  • 儒家
  • 墨家
  • 名家
  • 法家
  • 道德家

刘歆在补充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后,也给出了各家的起源。在作者的理解里:

  • 在周朝的统治下,周王是大家的“共主”,周王下有许多国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国家内的土地会再分成很多采邑。他们的所有者是政治、经济的主人。被称为“君子”,即国君的儿子,另一个阶级是“小人”阶级,或叫庶民,即普通人民群众,当时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人即是学术的中心,他们也是贵族。附属于他们有各门专业知识的官吏。这就是周朝早期的官、师不分。
  • 随着封土建国的制度逐渐解体,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开始以私人身份靠专门的才能或技艺谋生,从而出现了师和官的分离。上面提到的各家的“家”,就暗示了个人和私人有关的意思。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是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仁、义、忠、恕的理论,倡导人们成为品德高尚,推己及人的圣人。

  • 《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在孔子前就已出现,是周代封建制度前期贵族教育的基础
  • 孔子自觉自己的任务是向弟子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述而不作”),当然孔子的解释也是从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也不是单纯的传述,加入了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儒家经书代代相传,形成了无数的注疏
  •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负有相应名的人都必须履行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 关于人的德行,孔子强调仁、义,特别是仁
    • 义是事之“宜”,即做“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在道德上是正确的。义与利直接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义的本质是“爱人”,就是仁。即一切德行的总和
  • 做到仁的办法是忠、恕,即“仁之方”。行忠恕就是行仁
    • 忠,己之所欲,亦施与人
    •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即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因为道德考虑,而没有其余因素。因此,儒家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做的事。不过他所做的事都是“无所为”,因为这些事的价值在做事本身,而不是外在结果。所以在之后,儒家将命只当做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条件和力量。我们能够做的尽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做事本身),而不计成败(外在结果)。这就是“知命
    • 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的必然性。对于外在成败无所萦怀。通过我们尽义务这种行动,这项义务在道德上就算尽到了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自述中,孔子总结了自己的精神修养过程
    • 这里的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增加知识,而是寻找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 “立于礼”,三十而立是指这时候已经懂得了礼,言行得当
    • “四十而不惑”,是说这时已成为知者
    • 五十、六十就已经到了认识并顺乎天命的境界,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做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所意识到的价值也高于道德价值
    • 七十从心所欲,意味着孔子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的正确,行动无需有意指导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子姓墨名翟,是墨家的创立者。如果说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墨子就是它的批判者。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天志明鬼。

  • 墨家发源于流散各地的世袭武士,即游侠。侠更多出身下层阶级,礼乐之类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品。墨子和墨家正式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这种批判和对本阶级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构成了墨家哲学的核心
  • 墨子对儒家批评在于,不信天鬼,强调礼乐,相信命运。矛盾来源于
    • 下层阶级的人对于天鬼的怀疑,相比饱学深思的人,发生的更加迟缓
    • 礼乐对于低层阶级无用
    • 墨子这里指出的相信命运和“知命”不是一回事
  • 墨子的仁义是指兼爱,即同等的、无差别的爱别的一切人。这与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相反。墨子认为,仁人的任务是为填下兴利除害
  • 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天志和明鬼意指,天帝和鬼神会监督人的行为,奖励兼爱的人,惩罚不遵守的人
  • 看起来儒家不信鬼神,但行祭祀,墨家引入鬼神力量,但反对丧葬和祭祀缛礼是矛盾的。因为
    • 儒家行祭祀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而是出自孝敬祖先的感情,礼的意义不是宗教的
    • 墨子引入鬼神,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式的制裁力量,是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而不是对超自然实体有什么兴趣,
  • 兼爱除了宗教制裁,也需要政治的制裁。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人们的行为,奖励兼爱,惩罚不兼爱的人。而国君的出现是为了把人民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从而
    • 国家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是绝对的,这是为了结束混乱的局面
  • 墨子也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混乱的政治局面里,出现了“避世”的隐者。隐者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杨朱的理论里,秉承“为我”和“轻物重生”。这也是后面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发源。

  • 道家不只是普通的隐者,不仅“避世”和“欲洁其身”,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自己行为以意义。生活在墨子和孟子中间的杨朱就是最早的代表人物。
  • 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是“为我”和“轻物重生”。其中“为我”即个人主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轻物重生”即珍惜自己的身体甚于外物,“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即使失了天下,有朝一日或许能够再得,一旦死了,就没法再活。这就明显和墨子的兼爱理解不同。
  • 先秦道家认为,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坏,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办法。所以《庄子》有些话就在赞美“无用之用”,其中无用就是全生的办法。
  • 杨朱之后,老子作为第二阶段,庄子作为第三阶段发展了道家思想。道家哲学出发点就在全生避害。对此,
    • 杨朱的办法是“”,但人世间如此复杂,有些恶无法避开,所以,
    • 老子的办法是揭示宇宙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懂得事物基本规律后,就可以把事物转向对自己有利。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绝对的保证,尽管小心翼翼,总还是有受害的可能。于是,
    • 《庄子》在老子的大彻大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下,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而超越现实世界。
  • 可见,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不过随着后面的发展走向了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孟子

孟子相对荀子代表儒家理想主义的一侧,补充了为仁的出发点,以及将个人道德推广到治国政治方面。

  •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并不是说大家出生就是圣人,而是说每个人内心都有种种善的成分。孟子举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的本性都有这“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之。只有发展”四端“,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我们的性“天之所与我者”,充分地发展了四端,知道了性,就知道了天。
  • 儒道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义的本质是利他,而杨朱的原则是利己。
  • 儒墨的根本分歧有两点
    •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爱我身于吾亲”。在孟子看来,这种差等完全正常,而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到更广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广就是在差等的原则上进行的。
    • 儒家认为,仁是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外在力量认为附加于人的,根据功利主义,可以通过超自然和政治制裁诱导人们实行兼爱
  • 在国家起源论上,不同于墨家的功利主义(国家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儒家认为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国家存在是因为它应该)。孟子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国家和社会里才能充分发展人伦。因此
    • 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所以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王
    •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是“王”道,相反就是“霸”道。王道靠道德指示和教育来治道,霸道靠暴力的强迫治道。而行王道出发点极其自然,正是圣王推广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即上面四端时,所说的“善推其所为”。
  • 在孟子的流派里,宇宙实际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准则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性,行忠恕来达到仁,自我自私减无可减时,不仅知天,而且同天,与宇宙同一,由此就认识到“万物皆备于我”,这也是孟子哲学里一丝神秘主义的成分。
  • 一个人“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但是另一方面,丝毫的勉强都会坏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

名家

名家更注重名和实的对比,又或者是主体和客体的对比。举个例子,“这是桌子”里,“这”是实,“桌子”是名。在有些时候,名家更像诡辩家。

  • 名家乐于提出一些怪论,和与人辩论。名家可能来源于讼师。
  • 惠施和公孙龙是名家的创建者,他们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趋势:
    • 惠施强调实的相对性,即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
    • 公孙龙强调名的绝对性,即名称代号的不变性,绝对性
  • 惠施的相对论里,实际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可变的,万物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
  • 公孙龙的共相论里,有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即白马和马的内涵不同,各自指代不同的东西,《坚白论》里的“离坚白之辩”也是阐述坚和白两个相互独立的属性。一个普通名词,即“名”,以某类具体事务为外延,以它们共有的属性为内涵(这匹马)。抽象名词则只表示属性或共相(马)。
  •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以及名和实的关系及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超乎形象”的世界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的理论见于《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中也有对于名的探讨。

  • “形象以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有可能有名。相反,老子说的相反的“无名”则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它指宇宙的本源状态,此时万物还没有形态和特征。“无名”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不可言说性和不可知性。为了谈论它才勉强用“道”来代称之。所以道是无名之名。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道德经》的开篇。我们可以尝试用语言去描述和理解"道",但是我们用语言表述的"道",并不是"道"的本质;同时,我们可以给万物起名字,但是这些名字并不能完全代表万物的真实本质,因为万物的本质超越了名字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宇宙刚开始形成时,万物还没有名字,这是"无名"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而当万物开始具有形态和特性时,我们给它们起了名字,这是"有名"的状态,也就是万物的存在状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这个道理,在能够使任何物之前,必须先是“有”。“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者。
  • 《庄子·天下》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在变,但遵循的规律不变。这些规律里最根本的就是“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就一定会转向它的反面。“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就是人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
  • 在处世上,老子延续了道家“全生避害”的中心思想,主张知道自然规律,指导个人行动,“不知常,妄作,凶”,又可以称为“袭明”,即沿袭明了的道理。袭明的通则如下。
    • 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从反面开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相反的东西,“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无为”不代表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为得少一点,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的为。人为、任意和自然、自反相反。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生的过程里,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理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 按照“无为”的学说,生活要顺德而行,不做人为努力。人们丧失原有的“德”,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因此,老子强调弃智。知识使人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更多些,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不在安于知足、知止的地位了。
  • 政治学说上,道家同意儒家的说法,即理想的国家需要以圣人为元首,不过在道家里,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完全无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很多事情没做,而是做了太多事情。圣王要做的就是废除这一切,然后无为而治。不过圣人的“愚”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它比知识更高,而不是孩童的“愚”的状态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又名庄周,是先秦最大的道家。

  • 相对幸福 & 绝对幸福
    • 自由发展自然本性,可以得到相对幸福,其中自然本性,即从“道”生来的“德”。万物皆不同,可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充分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获得的幸福是同等的
    • 对事物自然本性有更高理解才能得到绝对幸福
    •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 政治、社会哲学
    • 正因为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都是立同禁异,都是“人”为,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
    •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理由却不一样,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即越统治越得不到想要结果。庄子强调天人之别。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 情与理
    • 相对幸福之所以叫相对,就是因为它会受到死亡、疾病、年老等限制,让人无法充分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人可能有许多大祸临头,并为之忧虑,另外也会因为其他人受苦感到哀伤。但人可以利用理解的作用削弱感情,是谓“以理化情”。
    • 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他的心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
  • 绝对幸福
    • 要想获得绝对幸福,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并达到人与宇宙的同一,超越事物间的差别,超越自己和世界的差别。
    • 庄子认为,人们发表的看法和思想都只能代表自己的片面观点,无法得到最终结论。因此所有观点都是相对的
    • 从更高的道的观点看事物,可以叫做“照之于天”。(很像是GEB里的W方式)。从道的观点,每物刚好就是每物的样子。万物虽不相同,却都是由道而生,可以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于一”。
    • 那么更高层次的“一”是什么呢?“一”是不可言说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一旦有所思议,有所言说,它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就丧失了。得道之人,不仅有关于“一”的只是,甚至有所体验。这种境界被称为“无竟”。他已经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他的经验只有混沌的“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通过取消问题的方式,解决了全生避害。
    • 圣人通过超越和忘记事物区别(弃知)的方式达到和“大一”合一,也就是和宇宙合一。宇宙永远存在,所以圣人也永远存在

后期墨家

《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统称“墨经”,是墨家从务实角度出发,发展知识论和逻辑学理论的成果。

  • 墨经里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按来源可以分为:亲身经验、权威传授、推论演绎;按认识对象分为: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其中相合的知识指名和实的对应关系
  • 逻辑学的讨论
    • 《小取》里用或、尽、假、效、辟、侔、援、推分别表示特称命题、全称命题、假(假设)言命题等
    • 《经上》里出现了表示必要条件的“小故”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大故”
  • 捍卫兼爱说
    • 后期墨家遵循功利主义的传统,主张人类行为目的都在趋利避害,“义,利也”。同时对利的本质给出了享乐主义的解释,“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从而,利民的意思就是让“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 后期墨家认为兼爱的关键在于“兼”。即必须遍爱一切人,才算爱人。
    • 针对兼爱说有两条反驳,“无穷害兼”,即一个人不可能兼爱到一切人;另一个是说,“杀盗,杀人也”,即“杀盗”的刑罚和兼爱矛盾。对此,墨家在《经说下》和《小取》里用类似诡辩的方式予以了回应
  •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 《墨经》反对惠施的“合同异”之辩,指出推导中对“同”字的歧义误用;同时墨家从实际物理世界出发,反对公孙龙“离坚白”之辩
    • 墨家后期批评了道家的“绝学无忧”,认为学和教是相互关联的,以“学无益”为教,这本身就是一种教
    • 《经下》对庄子观点相对性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庄子认为辩论中胜者未必正确,败者未必错误。后期墨家认为,庄子这番话正是在跟其他人辩论。
    • 后期墨家批评道家的知识无用论,认为庄子的侈谈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自相矛盾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阴阳家起源于方士,《汉书·艺文志》把方士分为6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 术数
    • 六种术数里,蓍龟是古代占卜的办法,“蓍”即用蓍草的茎按照程序操作,得到一定组合,再查《易经》解释,“龟”即在龟甲或兽骨上钻洞,然后用火烧灼,根据裂纹卜问吉凶
    • 杂占和形法后来发展成风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
    • 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也是科学的起源。它和科学共同点在于都是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为人服务
  • 《洪范》里的五行
    • 五行最早的记载与《书经》的《洪范》。五行应当被看做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力。而不是五种元素。
    • 《洪范》里的五行是粗糙的实物概念,而不是抽象的力。
    • 《洪范》还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相关,君主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一点还有两种解释
      • 目的论:恶行使“天”发怒,警告君主
      • 机械论:君主的恶行自动导致自然界的混乱,从而产生异常现象
  • 《月令》
    • 《月令》里的宇宙结构既是空间结构,又是时间结构。由于位于北半球,阴阳家很自然把四季和方向关联起来。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日出),秋季配西方(日落)。同时,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
    • 南方和夏季对火,北方和冬季对水(冰雪),东方和春季对木(万物生长),西方和秋季对金(肃杀)。而土是五行的中心。位于四方的中央,时间上位于夏秋之交。
    • 《月令》规定天子在每个月都应当按月做一些特定的事,才能顺应天意
  • 邹衍的历史哲学
    • 邹衍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阴阳家认为,五行按顺序相生相克,且和季节顺序一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朝代的顺序也是一样的,黄帝以土德王,为以木德王的夏所克,为以木德王的夏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所克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所克,以此类推完成循环。因此,后续王朝直到汉朝到按这个顺序,相信皇帝是乘五德转移之运而王。
    • 到取消帝制前,皇帝的正式头衔一直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乘五德转移之运
  • 《易经》里的阴阳
    • 五行解释了宇宙结构;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
    • 《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3条连线或断线组成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任选两卦,得六十四卦。卦里的连线代表阳,断线代表阴。《易经》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
    • 现代学术界认为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用来拟合蓍龟里的裂纹和蓍草组合,来断定所卜的吉凶
    • 乾和坤结合形成其余六卦,《易经》认为这种过程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的象征。这个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强调个人自由,却重视超导的的价值,接近宗教;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强调社会控制,但发挥自然主义,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 荀子主张性恶说,和孟子的性善说恰恰相反。他认为一切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人在宇宙里和天、地有相同的重要性。宇宙里,天、地、人各自有自己特殊的职责。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创造自己的文化
    • 照荀子所说,凡事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同时人也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 道德的起源
    • 既然人生来就是恶的,道德来源于
      • 人们不能离开某种社会组织而活,有了社会组织,人们就需要行为的规则,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接受一定限制,那就是“礼”。
      •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这样才使人区别于禽兽
    • 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使人文雅
  • 礼乐的学说
    • 儒家认为丧礼和祭礼在礼中很重要。照儒家所说,行丧祭之礼时,我们是在欺骗自己,但又不是真正的欺骗。我们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对待
    • 人心有两个方面:理智的、情感的。礼中迷信和神话的部分,在儒家的解释下,由宗教转化成诗。区别在于宗教把想象当做真的,而诗把它当假的。我们从诗里获得的情感满足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 类似的,为求雨而祭祷,为重大决定而占卜,都只不过是表达我们的忧虑而已
    • 在荀子看来,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 荀子的《正名》篇也有除伦理以外的逻辑探讨
  • 荀子将其他各家的谬误总结为,“惑于用名以乱名”、“惑于用实以乱名”、“惑于用名以乱实”。荀子断言出现这些谬误,是因为“今圣王没”,即缺少统一人心的政治权威
  • 荀子有两个出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

韩非和法家

  • 西周封建社会依照两条规则办事:“礼”这种不成文法典用来约束贵族;“刑”用来约束“庶人”,即平民。所以就有礼记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这样做是因为封建社会结构简单,天子、诸侯、大夫都通过血亲相互联系。他们间遵礼而行
    • 周朝的后几百年,社会制度逐步解体,君子和小人的社会地位不再绝对。此时需要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且功能复杂的政府,诸侯也需要这种政治人才,就是所谓“法术之士”。
    • 因此,法家不能和法律、审判联系起来,它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方法
  • 韩非代表法家的巅峰。他综合了下面三派:
    • 一派以慎到为首,强调“势”,即权利、权威
    •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用人方法、政治手腕
    •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法制
    • 韩非认为明主依法行事,公正无私;同时知道如何用人;另外还有权威、权力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 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即若要试用新的东西,总是先回顾过去经验。其他各家里都有从历史里吸取经验的地方。法家则是例外,他们承认过去的古人更纯朴,然而只不过是由于物质条件使然,不是由于任何天生的高尚道德,“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这一点和恩格斯在《国家,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中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韩非用了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来表达这点。
  • 治国之道
    • 法家在上面的基础上,主张君主用法用势治民,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或像儒家主张的那样成为圣人。
    • 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只要有术,就可以找到适当的人替他做立法、监督这类事情,又叫做“循名而责实”,即把某个特殊的名(头衔)加到某个特殊的人(实)身上
    • 赏、罚是君主的“二柄”,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性趋利避害。可见,法家的治国之道也是建立在人性有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之上
  • 法家和道家
    • 法家也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但是原因是,有别人替他无不为。这点是法家和道家在人性、社会控制完全相反观点里的共同之处
    • 法家的治道依赖君主公正无私
  • 法家和儒家
    • 儒家主张以礼以德,而非以法以刑,对贵族和平民都是如此,这点上儒家是保守的;但儒家跳出按出身、财产划分的阶级,只区分个人的道德水平这点又是革命性的
    • 法家则认为,对贵族和平民都应该以法以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可见,对比下,儒家是理想主义,法家是现实主义

儒家的形上学

《易传》和《中庸》代表儒家形上学的最后阶段。

  • 《易经》本是一本占卜的书,儒家为它做出了宇宙论、形上学、伦理的解释,构成了《易传》;而《中庸》是《礼记》的一篇。
  • 事物的原理
    • 和道家相反,《易传》的道不但可名,而且也只有道可名。这里的道有点像共相的概念,或者编程里的接口定义。有许多这样的“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就是君臣父子所应当成为的样子(“鸭子类型”)
    • 《易传》的作者认为所有六十四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辞代表了宇宙的所有道。从道德的观念,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 《易传》中认为,事物变,但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但道是容易且简单的
  • 万物的道
    • 生成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生成万物的“道”
    • 变化之道,易有一个意义是变换、转化。《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永远在变化,而运行要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 中和
    • “中”的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时间上恰到好处称为“时”,合在一起叫做“时中”
    • 和是中的结果。一切情绪和欲望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人的内部就会达成和谐,精神就会健康社会里所有人的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社会内部就和谐、安定有秩序
    •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中的作用就是和。这种和,蔓延到全宇宙,就叫做“太和”
  • 庸常
    • “庸”即普通、平常。庸常即普通平常。“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即遵从天性,修道是因为虽然人人都遵循自己的“道”(J方式,机械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到自己的“道”(W方式)。
    • 教还有一个作用是把不同程度在做的事做完全
  • 明诚
    •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一个人若是把他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明白了他所做的普通活动的一切意义,他也是圣人。做不到就无法明白全部意义,不明白意义也不可能完全做到
    • 为了达成与天地参,不需要做非常的事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和道家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彼”“此”不同。儒家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我和物我的分别。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春秋之后的哲学发展和政治形式的变化分不开。

  • 秦统一前,以礼约束个人和各国行为,礼就像封建武士的骑士精神,随着周朝衰微而衰微。
  • 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从一开始考虑的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所谓天下,指的是全世界而不是全国
  • 四书中的《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
    •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亲民是手段,止于至善是结果,明明德是纲领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才是本质,前四条是手段,后三条是推广。
    • 一个人并不需要成为国家或天下的元首,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仅需要作为一份子,为国、为天下尽力而为,就是止于至善了。
  • 《荀子》称哲学家的见和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体现了他的折中趋势
  • 《庄子》最后一篇《天下》里也体现了折中观点。其中将全部真理称为“内圣外王之道”,即“道术”,部分真理称为“方术”。各家都对“道”的某一方面有所“闻”,但各家都只了解了一方面。将道分为本末精粗四个方面,儒家只知末和粗,但并不知道精和本
  • 后续在司马谈和刘歆的著作里也希望融合各家思想的优点,得到一个全部真理的“道”
  • 中国人最关切的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秦国依靠法家的残酷统治征服各国,统一了全中国,只存在了约15年就奔崩溃了。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 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和儒家,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理论根据。
  • 宇宙发生论
    • 宇宙由天、地、阴、阳、五行和人组成。五行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比相生,间相胜”
    • 阴阳盛衰遵循固定的轨道,轨道式经过四方的圆圈,从而经过土木水金,阴阳间盛极必衰。
    • 按董仲舒的说法,人是天的副本,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
  • 人性学说
    • 人心有性、情两种成分。只有教化才能使人与天、地同等。和性恶说相反,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 社会伦理学说
    • 阴阳说是社会秩序的形上学根据。
    • 董仲舒从之前儒家的五伦中发展处三纲五常。纲即网的大绳,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常即不变的德性,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 三纲是社会的伦理,五常是个人的德性
  • 政治哲学
    • 政府的职能是帮助发展人性,这一点和先前儒家一致
    • 董仲舒从目的论和机械论两点出发,去解释政治过失和自然界异常现象的联系
  • 历史哲学
    • 董仲舒用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取代了五德运行,来解释朝代更迭
    • 王者受命于天,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做出限制
  • 董仲舒以《春秋》为权威的主要来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本解释《春秋》的书也成为了经典。
  • 《礼记》的《礼运》篇描绘了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乱世、小康、大同。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汉朝巩固了秦朝首次实现的统一

  • 统一思想
    •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严格按法家行事,彻底扫荡其他思想。因为韩非早已说过,“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种残暴也促使它迅速垮台。
    • 汉朝统治者延续统一帝国思想,但不像秦朝一样不加区别的禁绝一切学派的思想,形成思想的真空,而是从“百家”中国选出儒术,所谓“独尊儒术”,作为国家教义。而对于教授其他思想也没有刑罚,只不过做官的人需要学习《六经》和儒术
    • 孔子的地位在此之后获得异常高的地位
  •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 古文学派生成拥有免于焚书之害的古书,进人学派所用的经书则是以汉代文字书写的
    • 古文学派是先秦儒家现实派的继续,今文学派则可能是理想派的继续
    • 古文学派具有荀子一样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扬雄和王充就是古文学派的成员。其中,王充反对偶像崇拜,有着科学的怀疑精神,著有《论衡》,里面他说“事莫名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 道家与佛学
    • 古文学派扫清了儒家里的阴阳学部分,这一部分后来和道家混合,才形成了道教。道教和道家是两码事,就像佛教和佛学也是两回事一样。道教虽然一贯反对佛教,但道家却以佛学为盟友
    • 在出世上,道家不如佛学,但神秘上两者有相通之处。道家的“道”,类似佛学的“真如”,都是不可言说的
  • 政治社会背景
    • 汉朝独尊儒术和尔后道家复兴有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秦国征服六国,靠的是法家为核心的残酷无情。汉朝取代秦朝后,自然要苛责法家的苛刻。法家于是成为秦朝的替罪羊。各家中,离法家最远的是儒家和道家。
    • 道家的政治哲学倾向于政府不要多管事情,如果前王管事过多造成恶果,圣王就应该消除。这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在汉朝初期,政策就是去除秦朝苛法,与民休息。
    • 国家恢复元气后,道家哲学就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统治者就在儒家学说里找到了。儒家保守在本质上是贵族政治的哲学,革命在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财富阶级,而是仁义道德。儒家废除了之前的封建制度,将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分离,但之前的家族制度仍然存在。新的贵族需要学习儒家里的繁文缛礼,成为有德有礼的人,来给自己的社会地位背书。
    • 法家虽然成为替罪羊,但也没有被完全抛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张,统治者依然需要法家的理论技术。正统儒家责备各朝统治者“儒表法里”。其中儒家覆盖社会组织、精神、道德文明和学术界。法家适用在实际政治的理论和技术
    • 道家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又重新兴盛。汉朝灭亡后,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这300多年里,道家和佛教迅速发展起来。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出现的“玄学”。《老子》第一章最后一句描述“道”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就有“玄”。因此,玄学也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 重新解释孔子
    • 新道家出现时,孔子作为中国的先师地位已不可动摇。因此新道家接受了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同时在接受时,按老子、庄子的精神做了重新解释
    • 新道家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还伟大
  • 向秀和郭象
    • 向秀和郭象是新道家主理派的代表,他们对庄子的注解有相通之处,下面简称为“向郭注”
    • 向郭注认为道是真正的无,“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万物自生。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过是有生于自己,万物常存。
    • 万物自生,向郭称之为“独化”。物与物的关系是存在且必要的,但是每一物的存在又都是为了它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物。存在于宇宙的任何一物,需要整个宇宙提供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并不直接由另外的事物造成。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就像社会主义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不是马克思或恩格斯制造的。所以物不能不是它现在的样子(“存在即合理”),社会现象也是一样,“治乱成败……非人所为,皆自然耳”。
    • 向郭认为宇宙不断变化,社会也是一样,形势变化,制度和道德也应随之而变,自然生成。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应当因为不自然而淘汰。
    • 有为和无为上,向郭的观点与老庄类似。既然新的制度和道德随着社会形势自生,顺着它们自然发展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守就到的和旧制度就是人为,就是有为。一个人在他的活动里,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自由发挥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
    • 向郭认为只有模仿的人才有知识,反对模仿,提倡“任我”,“无为”,因为
      • 模仿无用,环境在不断变化,之前的经验不适用于现在
      • 模仿没有结果,一物无法通过模仿成为另一物
      • 模仿有害,会让人丧失自然本性
    • 一个人若能真正“任我”,就可以“齐物”,即万物同等的道理,从而就能从更高的观点看待万物
    • 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绝对意味着他能够超越有限,与无限同一。在向郭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

新道家:主情派

向郭注里,对于“弃彼任我”而生的人做出了理论解释。这种人的品格就是“风流”。

  • 《世说新语》里充满魏晋新道家和佛教朋友的“清谈”,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纯粹的思想,通常是道家思想,用精粹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 风流和romantic的含义类似
  • 《列子》的《杨朱》里,提到了治内和治外,所谓治内就是向郭说的任我,治外就是向郭说的从人。任我即任从自己的理性和冲动,从人即遵从当时的风俗道德。新道家提倡前者,但在强调理性还是冲动上,可以划分为主理派和主情派。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
  • 任从冲动
    • 新道家任从冲动,但绝不是追求肉体的快乐,而是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超越感。这种超越感就是“风流”品格的本质。具有这种超越感的,按道家学说成为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有妙赏能力,最求更高雅的快乐。
    • 不论是刘伶、嵇康、还是阮籍、支遁,都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感觉
    •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工具媒介表现出来
  • 情的因素
    • 庄子认为圣人无情,因为他能够“以理化情”。王弼则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新道家的动情,不是在个人的得失,而是在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方面。他们有情,有宇宙人生总体的情。
  • 性的因素
    • 新道家对于性的态度,似乎是纯粹审美,不是肉感的。晋代新道家认为,“风流”来自“自然”,“自然”反对“名教”。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 佛教传入和发展
    • 佛教传入无确切年份,在公元一、二世纪时,只被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公元三四世纪,随着《佛经》翻译增多,人们对佛学了解更进一步,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佛学著作也被“格义”(类比)成道家哲学来解释。在5世纪后,佛学和道家哲学渐渐综合,形成中国形式的佛学。
    • 佛教的中道宗和道家哲学相互作用,形成了禅宗
  • 佛学的一般观念
    • 小乘和大乘里,小乘围绕个人,大乘围绕众生。大乘在中国的佛学获得了永久地位。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亮点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 佛教的各宗派都相信“”的学说。业可以解释为行为、动作,但实际含义广泛得多,除了外部行动外,还包括有情物所说和所想的。照佛学的说法,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它的心的表现。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一个有情物的今生只是这个过程的一方面。今生来自前生的业,而今生的业决定来生的果。来生的业又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致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也是一切有情物痛苦的主要来源。
    • 照佛学的说法,一切痛苦都来自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都是虚幻暂时的,人们对它们的渴求和迷恋是一种根本无知,即“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对生的贪恋让人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替换成觉悟,即梵语里的“菩提”。佛教一切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在于试图对菩提有贡献。从这些贡献里,人可以在不断重生的过程里,积累不再贪恋什么从而避开贪恋的业。这样的业带来的果就是从生死轮回里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就叫“涅槃”。
    • 涅槃状态的确切理解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是和佛性的同一。涅槃的人就是宇宙的心。大乘宗派,中国人又叫性宗(性宗里,性和心同一),阐发了这个学说。大乘的其他宗派,如空宗,又称作中道宗,则是用负的方法去描述涅槃状态
  • 二谛义
    • 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道理分普通意义,即“俗谛”,还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另外,道理也分层次,低层次的真谛在高层次只是俗谛。中道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次说有三个层次的二谛。
    • 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说万物是“有”是俗谛,诸佛说万物是“无”,是真谛
    • 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但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无”并不是没有“有”的结果,“有”同时是“无”。因此,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
    • 第三层次,非有非无也有区分的意思,区分本身就是片面的。因此“中道”(非有非无)就只是俗谛了,真谛是说万物非有非无,又非非有非无;中道不片面,但又非不片面
    • 佛教将“无”说成“非非”,和道家将“无”说成“超乎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想入非非”的原意)
    • 从上面可以看到,中道宗和道家都是在不同的层次间进行讨论,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这个“否定一切”。忘了一切,连“忘了一切”都忘了。这种状态,庄子叫“坐忘”,佛家叫“涅槃”。在中道宗里,不可问涅槃状态确切是什么,因为到第三层次的真谛时,什么都不能说了。
  • 僧肇和道生
    • 僧肇和道生是中道宗里两位比较出名的大师。僧肇认为万物每刻都在变化,任何时刻的事物都是这个时刻的新事物。僧肇的理论里,第二层次的二谛是万物非有非无,非动非静,乃是真谛。另外,僧肇把“般若”描述成圣智,而圣智其实是无知。因为第三层次里,“无”不能作为知的对象。它超乎形象,没有性质。般若是不知之知。
    • 道生有几个比较有名的理论
      • 善不受报”义。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之为。既然“业”而受报,是因为贪恋和迷执,那只要无为、无心,“业”就不受报了。这个解释让道家的“无为”、“无心”有了社会伦理学以外的形上学解释
      • 顿悟成佛”义。否定逐步积累学习和修行来实现成佛。这种积学,不论功夫多大,都只能作为准备工作。成佛是一瞬间的事,要么成功到达彼岸,要么失败仍为凡夫俗子。它的原理在于,因为“无”超乎形象,所以没法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不能一部分一部分修得。学和悟有区别,现有学才能有所悟。
      • “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道生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只是不认识自己有,即“无明”。通过学习和修行才能“见”自己的佛性,这个“见”就是顿悟。由于佛性不可分,因此要么见全体,要么毫无所见。由此推导,佛的世界就在眼前世界里
      • 沿着道生给予心、性的形上学解释出发,就达到新儒家
  • “宇宙的心”的观念,是印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只有“心”,没有“宇宙的心”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为沉思、静虑。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 禅宗主要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传承,到神秀和慧能时,分裂成了北宗和南宗,分别代表性宗和空宗。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的佛性,“即心即佛”。慧能的偈强调僧肇的无,“非心非佛”。
  • 第一义不可说
    • 后来禅宗的主流以慧能的路线为主。空宗的第三层真谛,禅宗称作“第一义”。按上一章的讨论,第一义在本性上不可说。禅师教弟子,只能通过个人接触,而无法提及佛法的根本原理。因为一旦把它叫做心或是别的什么,便落入“言筌”,即被言语约束。
    • 一些禅师用静默来表现第一义的无。从这一点出发,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联系。
  • 修行的方法
    • 第一义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就是有为。不造新业,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这样做事就不会引起任何结果,那么之前积累的业消除清尽后,就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达成涅槃
    • 从而修行的道理就是充分相信自己,放下其他一切,除了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无用功,别无修行。这就是不修之修。这和不做任何修行的普通人是有区别的。因为无任何修行的普通人行日用平常事时,不见得完全无心,还是有所滞着。要达到不修之修的境界,首先要先记住,再为了忘记而记住必须忘记。慢慢地就可以忘记必须忘记,达成无所滞着。
    • 天生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地产物;不修之修和不知之知都是精神的创造。
  • 顿悟
    • 顿悟好比飞跃,禅师常叫做“见道”。它如太虚廓然,消除了一切差别。这种状态下,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还会假定有知和无知的区别。
    • 对于达到顿悟边缘的人,禅师惯用“棒喝”的办法,即字面意义上的用突然的棒喝,震动弟子,来达成最后的飞跃。
  • 无得之得
    •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了什么东西。按僧肇和道生的说法,真实即现象。顿悟前,“山是山,水是水”;顿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 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圣人自凡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这也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即悟的成就的顶点,在之后,还有别的事要做。不过这些事仍不过是平常的事
    • 不过顿悟后,事一样人却不一样了。因为此时,他对任何事都将毫无滞着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经过长期分裂后,中国在隋朝又恢复统一,隋朝不久后被更强盛的唐朝取代。此时,儒家重新恢复地位。科举即从官方的儒家经典注疏里出题。此时距董仲舒的年代太远,道家的复兴和佛教传入,使得新儒家对形上学、超道德价值更为感兴趣。

  • 韩愈和李翱
    • 唐代后半叶,韩愈和李翱为了回答当代问题而重新解释了《大学》、《中庸》。他们认为道统代代传承,到孟子就失传了。而自己要作为孟子的继承者
    • 新儒家来源于三条思想路线:儒家本身、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 周敦颐研究和发挥了《易传》里的观点,再用道教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图叫“太极图”,而他的解释叫做“太极图说”
    • 《太极图说》发展自《易传》里的《系辞传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精神修养的方法
    • 新儒家目的是教人成为圣人,圣人和佛的区别是,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提高精神修养,而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内提高精神修养
    • 周敦颐认为要成为圣人,需要“主静”。周敦颐说的“无欲”和道家以及禅宗里的“无为”、“无心”基本一样
    •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能立即客观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镜的立即反映就像心的“”。从而对于外来刺激的反应都是“”的。由于直,就可以“”。由于“公”就能一视同仁,也就是“”。“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所以,成为圣人的方法就是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 邵雍在易经的基础上,又发挥出十二卦,用来解释四季和一天内的流转
    • 阳是宇宙成的力量,阴是宇宙毁的力量。宇宙外物都经过成和毁的阶段
  •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 张载强调“”的观念。气是原始混沌的质料。他认为太极不是别的,就是气。浮、生、动的性质都是阳性,沉、降、静的性质都是阴性。气受到阳性和阴性的影响永远在聚散。气聚,就形成具体的事物;气散,就带来万物的消亡
    • 由于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和其他事物都不过是一个伟大身躯的一部分。我们要侍奉宇宙的父母(乾坤),侍奉不需要做不平常的事,每一个道德行为,只要对它有觉解,就是侍奉宇宙的父母的行为。
    • 圣人由于觉解宇宙之性,因而知道“生无所得”,“死无所丧”。“生,吾顺事,没,吾宁也”。这和佛家、道家、道教对人生的态度都不同。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新儒家之后在程颢程颐两兄弟这里分裂成2个学派,弟弟程颐的学派由朱熹完善,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颐的学派被陆九渊和王守仁发展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

  • 理学和心学争论的核心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所创造的
  • 程颢的“仁”
    • 程颢赞同张载的《西铭》,因为《西铭》的中心思想是万物一体。在程颢看来,与万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征。人必须觉解他与万物本来合一的道理,之后做事时诚实地遵循这个道理。这样积累多了,就会感到和万物合一。可是达到这个合一,又必须毫无人为的努力
    • 程颢认为,万物都有对于“生命”的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万物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孟子的“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都不过是我们和他物间这种联系的表现。
  • 程朱的“理”的观念来源
    • 程朱学派从《易传》中发展处自己的“理”的观念。和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相反,《易传》的道是“多”,它们是支配宇宙万物每个单独范畴的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程朱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的产物,也是理的产物。事物有不同的类,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这里的理就像规律、共相)。邵雍认为,个体事物存在前,支配事物生成变化的理就存在了,譬如在数学之前就有一个“数学”(客观规律)
    • 程朱认为万物要存在就一定在某种材料中体现某种原理。有某物,必有此物之理。形成某物的材料是“气”,而形成原理是“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理”是形而上的“道”,是抽象的。“器”是个形而下的,是具体的。
  • 程颐的“理”
    • 按程颐的说法,理是永恒的,不可加减的。形而上的世界“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前半句是因为其中没有具体事物,后半句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全部的理。不论实际世界有没有它们的实例,不论有没有人知道它们,它们都在那里。
    • 程颢和程颐都推崇用“敬”来修养精神。“敬”不仅包含了周敦颐提出的“静”里无须努力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需要最初的努力来达到无须努力的状态。理学和心学的分歧争论的一个点就在“敬”的对象。
  • 处理情感
    • 新儒家处理情感上,遵循着王弼的“有情而无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情感和自我联系起来。程颢说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勿“自私”,勿“用智”,和周敦颐的“静虚动直”是一回事
    • 按程颢的观点,圣人亦有感情,但因为他的心“廓然大公”,这些情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和他本人并无联系。换句话说,他的心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任何东西,但只要对象消逝了,它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新儒家常用的颜回“不迁怒”的例子就是这个道理。在新儒家看来,颜回不迁怒是因为他没有把情感和自我关联,一件事物在他心中引起的情感就像东西照在镜子里一样。
  • 寻求快乐
    • 新儒家试图在名教中寻求乐地。程颐认为,圣人之乐是心境的自然流露,是自乐。曾点在回答孔子自己的志愿是什么时,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朱熹认为曾点恰有风流的基本品质,即超越万物的心,在生活里只遵从这个心,不遵从别的。曾点快乐,是因为他风流。
    • 新儒家认为,“名教”并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自然”的发展

新儒家:理学

朱熹又称朱子,他发展的程朱学派虽然受到非议,但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独一的哲学系统。他既有渊博的学识,可以看作著名学者,又有精深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流哲学家。

    • 朱熹将程颐所说的“理”表述得更为清楚明白,“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宇宙中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正有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是不是很像鸭子类型
    • 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理是永恒的
  • 太极
    • “极”字本意是屋顶正中最高处的房梁。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为此物之极,即终极的标准。然而宇宙全体,也一定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所以叫做“太极”。
    • 太极不仅是宇宙全体的理的概括,也内在于万物的每个个体内。“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万物各有太极,只是万物各有禀受罢了。
    • 现实的物质世界,由“气”组成, 但“气”上面还需要有“理”的模式。任何个体事物都是气的凝聚,但它同时还是某类事物的一个个体,所以它就不只是气的凝聚,而是依照此类事物之理的凝聚。
    • 气和理都是永恒的。“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说气有始,是事实的谬误,说理有始,则是逻辑的谬误
    • 阴阳相交而生五行,五行产生我们知道的物质宇宙。这一点上,朱熹赞同周敦颐和邵雍的学说
  • 心和性
    • 人性不过是个人所禀受的人之理。一个人为了存在,必须体现气。气,使人各不相同。任何人除了禀受于理,还有禀受于气的地方。这也是朱熹关于恶的起源的学说。“却看你禀的气如何。然此理却只是善。既得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所谓“气质之性”,就是个人气禀中发现的实际禀受之性。而固有的普遍形式的理,朱熹称作“天地之性”,以示区分。
    • 朱熹的系统里,性和心不同。行是抽象的,是理;心是理与气合的体现,是具体的。心能有活动,性则不行。但是心的活动也是因为性中有响应的理。仁、义、礼、智都是理,属于性,而“四端”则是心理活动。只有通过心,才能知道性。
    • 心和性的不同,是理学和心学最大的分歧所在
  • 政治哲学
    • 国家之理,就是先王所讲所行的治道。它不是主观的东西,它永恒在那里。凡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此道而行,不过有时不自觉,不完全罢了。
    • 按照朱熹的说法,就像搭房子需要建筑原理,不去搭它也存在。要搭好房子,不论是处于直觉还是经验,都多多少少依照了建筑原理。
  • 精神修养
    • 按上面所说,太极是万物之理的全体,而我们内部也有禀受,不过是受气禀所累,这些累未能明白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被浊水污染的珍珠重现光彩。
    • 精神修养的办法分两方面:“格物”和“用敬
      • “格物”的目的是“致知”,即“致”我们对于永恒的理的“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先要从具体的物开始。我们知道的理越多,为气禀所蒙蔽的性就看得越清楚
      • 而用敬是为了见性。只有经常想着要悟,才能一朝大悟

新儒家:心学

程颢开创的心学,由陆九渊和王阳明完成。

  • 陆九渊的“心”
    • 不同于程颐说的“性即理”,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在陆九渊看来,心和性并无区别。和朱熹不同,陆九渊系统里的世界不区分抽象和具体,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就像陆九渊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王守仁的“宇宙”
    • 王守仁,又称作“阳明先生”。早年信奉程朱理学,在“格”竹子七天七夜后,一无所获。而后在贬谪到西南山区执政期间顿悟,之后将心学的学说系统化。
    • 王守仁的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就像《传习录》里,王守仁对朋友所说的“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 王守仁主张心即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 “明德”
    • 在这样的宇宙概念下,王守仁给予《大学》新的形而上解释、关于《大学》三纲领里的“明明德”,他认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而“亲民”是明德的手段,亲民和明德做到极致,即可“止于至善”
    • 明德,不过是人心的本性。当我们对事物做出直接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能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作“良知”。正因为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他需要做的只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用王守仁的话来讲,就是“致良知”。
  • “正事”(格物)
    •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而致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虑的办法,需要通过处理日常事务的经验。听从良知,真诚做事。如此正事,就同时致良知。
    • 八条目的下两步“诚意”,“正心”即至诚行之。如果我们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我们的意就不诚。其余四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是致良知的延伸。
    • 良知是我们心里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
  • 用敬
    • 在精神修养上,王守仁认为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每人各有本心,本心与宇宙合一。这个了解陆九渊认为就是“先立乎其大者”(先竖立崇高的目标)。
    • 陆王学派认为用敬里,需要“先立乎其大者”,然后以敬存之。批评程朱学派支离破碎地从格物出发。但是没有了格物,“先立乎其大者”就只能依靠顿悟。这一点有禅宗的意味
  • 对佛家的批评
    • 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批评佛学,但理由不同。朱熹认为佛家说具体世界是空的是不对的。因为还有理,理是永恒不变的,从这点上看,宇宙并不空。王守仁批评佛家出世的倾向和“空”的观念,主张致良知、积极参与世界。

西方哲学的传入

程朱学派相信永恒的理,但朱熹本人就没有严格执行从格物开始。他的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致力于经典的研究和注释,并相信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那些永恒的理。他的系统里有权威主义保守主义成分。在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后,更是大大助长了这种倾向。

  • 对新儒家的反动
    • 陆王学派就是这种保守主义的反动。他们用建议的办法,宿主每个人的直觉的知识,即良知。但王守仁的哲学也被人滥用。因为按王守仁的说法,良知只能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怎么做。但后来被门徒发展成良知可以告诉我们一切,包括怎么做。
    • 在清朝的前200年,中国文化有了重大进展,但文化和社会的保守主义也大大滋长。程朱学派地位更加巩固。反对者攻击说,“朱子道,陆子禅”。从哲学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它代表了不同哲学流派的综合发展。反对新儒家的人认为新儒家之害甚于佛、道,因为它像原先儒家,但又不一样。于是清代的学者发起了“回到汉代”运动,希望通过回到汉代学者对先秦经典所做的注疏,来找回更纯粹的“汉儒”。
    • 这种对于汉儒注释的研究称作“汉学”,相对立的新儒家被叫做“宋学”。汉学和宋学之争是清儒中一个思想论争。汉学家对于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对历史、语文学和其他研究奠定了基础。
  • 孔教运动
    • 在基督教传入后,随着统治力量的衰弱,教会的冲击愈发明显。康有为发起了孔教运动,将孔子推到神的地位,试图建立有宗教本义的有组织的宗教。随着基督教本身影响的限制,孔教运动也夭折。在
    • 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年代,人们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还知之甚少
  • 西方思想传入
    • 严复在从英国归来后,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这些译本广泛流传,有三个原因
      • 丧权辱国震破了国人相信自己古老文明的优越感,使之产生了了解西方思想的兴趣
      • 严复的翻译并非字面意义,而是类比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让读者更好理解
      • 严复使用了古文的形式来翻译现代英语,是译本更像古典文章
    • 王国维是严复以外的另一个对西方哲学有研究的学者,但发现了哲学无法满足对人性和美感的理解和表达,放弃了哲学研究
  • 西方哲学传入
    • 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这种的方法试图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这恰恰和中国哲学的方法视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对象不是什么相反
    • 西方的逻辑和名家有相似之处,所以对于西方哲学的早期翻译,都有联系中国的名家。这也让名家重新得到仔细研究
    • 西方哲学传入复兴了对中国哲学包括佛学的研究,毕竟对于不熟悉的新观念,一个人还是习惯映射到熟悉的观念寻求比较和相互印证

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这一章了,冯友兰先生给出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以及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 从哲学家的角度,弄清楚过去哲学家的观念,并将之推导到逻辑结论,以便看出这些理论是否正确,这比仅了解这些观念和理论是什么更有意义
  • 哲学的推理,更精确地说,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其余观念和概念都从“某种事物存在”演绎出来。例如形上学只能知道有“理”,但不知道“理”的内容,发现“理”是什么的工作要交给科学。“理”概念本身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我们知道的作为科学规律的理,则是相对、可变的。“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社会里的“理”需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这类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个思路和恩格斯分析家庭和国家产生的思路一样)。
  • 好的形上学是明明白白的,不需要说相信它,就像不需要说相信数学一样。“某事物存在”是对实际的一个肯定,也是形上学需要做的唯一肯定
  • 哲学的用途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哲学的发展使它最终达到超越经验的“某物”。在“某物”里存在不可感不可思的东西。人需要先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如人需要声音,才知道静默。关于超越经验和理智者,不可能说得很多,所以哲学,至少是形上学,性质上一定是简单的。
  • 人生的境界
    •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这种觉解使他的作为有了意义。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 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四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是,人全凭本能和社会风俗做事,他所做的事意义很少。人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做事,便到了功利境界。还有的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为社会利益做事,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有道德意义,这时就达到了道德境界。当人了解到社会上还有更大的整体——宇宙,自己还是宇宙的一员,即“天民”。有这种觉解,做的事就有了超道德意义,这时的人生境界就是最高的天地境界。
    • 四种境界里,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后两个境界,教人何以成为贤人乃至圣人。中国哲学倾向于成为圣人,所做的事也无异于平常人,只不过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的事就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中国的圣人和中国哲学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 形上学的方法论
    • 正如上面所说,形上学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则是不说它。说和不说都能揭示它的性质的某些方面。禅宗就能很好体现这种静默的哲学。
    • 西方哲学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
    • 对于习惯负的方法的人,不可知就是不可知,所以不应该对它说什么,这理所应当。形上学的任务不在于对于不可知者说些什么,而仅仅在于,对于不可只是不可知这个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就算对于它有所知。
    • 负的方法实质上是神秘主义的方法,神秘主义不是清晰思想的对立面,它不是反对理性,而是超越理性。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终于负的方法。通过正的方法,达成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再通过负的方法,超越理性达成哲学的最后顶点。正负的方法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 使用负的方法前,哲学家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成哲学单纯性之前,它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换句话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END--

看这本书兴起于对国家本质的好奇,在豆瓣上搜寻,看到了这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也误打误撞成为我看的第一本马列主义书籍。本书成书于十九世纪80年代,作为集成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恩格斯在马克思对于《古代社会》(摩尔根著于1877)评论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多实证材料,旨在探寻阶级社会产生前的历史,深入阐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唯物主义理论内涵。

书里的重要思路在于:

  1. 突出了“两个生产”的理论,即生活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和人自身的生产(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就是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2. 阐述了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也因此,“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妇女在私有制通知下必然出于不平等地位”
  3. 通过实例向读者娓娓道来私有制阶级的演变过程,以及到达某个阶段时国家的出现和它的阶级本质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无力摆脱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序言

在1884年的初版序言中,恩格斯强调了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即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到限制,社会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就会受到血族关系的支配。

初版发行后,作品被翻译成了意大利、罗马尼亚、丹麦、法文等多个语言版本,在1891年的版本里,恩格斯对内容做了调整,又补充了一些史料。将巴霍芬的《母权论》(1861)和之后一些对于家庭史的研究发展引入到序言中。巴霍芬对家庭史的研究开了个头,它提出了下面的观点:

  1. 最初人们实行不受限制的性行为
  2. 这种“淫游”关系排除了任何可以确切认知的父亲,因此只能按照母系——母权制——计算
  3. 妇女作为母亲,作为年轻一代唯一确切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

而后麦克伦南和拉伯克关于外婚制、内婚制以及群婚的研究则存在一些错误假设。直到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提出氏族,以及氏族从母权制演化到父权制的观点,正是本书的基础。

史前文明阶段

将人类史前史划分成3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书中主要探讨前两个时代,和它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 蒙昧时代
    • 低级阶段,人们生活在森林中,以果实、根茎、坚果为食,音节清晰的语言是这个时代的成就
    • 中级阶段,也可以使用火和食用鱼类开始,人类可以在火中烤熟淀粉质的根茎,同时武器的发明也带来附加食物——猎物
    • 高级阶段,弓箭发明,有定居成村落的萌芽,有一定生活资料的掌握,如木质容器、芦苇编成的笼子、石器
  • 野蛮时代
    • 低级阶段,学会制陶术和动物驯养繁殖以植物的种植,在不同大陆有不同的驯养动物以及作物
    • 中级阶段,在东大陆以驯养家畜开始,西大陆上则是靠灌溉来栽培食用植物以及在建筑里使用土坯(晒干的土砖)和石头;畜群的产生还导致游牧生活的出现
    • 高级阶段,从铁矿石的冶炼开始,并随着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在文献记录里的应用过渡到文明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大规模耕作土地,即田野农业

家庭

这章将介绍家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从群婚制一步步向专偶制,以及母权制向父权制的演变。家庭发展的基础是,在类人猿的生活中,需要以群的力量和集体行动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代表完全确定、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

在人类性生活初期阶段的杂乱状态被称为“淫游”而很少提及,但实际上在哺乳动物中,智力发展的程度和性关系形式间,并没有严格的关联。按照摩尔根的观点,在这种杂乱的性关系原始阶段,发展出了下面4种家庭形式:

  • 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它只排斥了祖先和子女间以及双亲和子女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以外的同胞兄弟姊妹、到表兄弟姊妹,再到更远一点的同辈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从而也互为夫妻。目前,这种关系已经无法找到,但有证据可以证明它是存在过的
  • 普那路亚家庭。如果说家庭组织的第一个进步是排除了长辈和晚辈的性关系。那么第二个进步就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准确点说,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及其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之间的结婚,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姊妹间结婚。根据摩尔根的说法,这个过程主要是自然选择推动的。这个演变也推动了氏族的建立。在群婚制中,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孩子的母亲是确定的,因此,世系只承认母系。在普那路亚家庭里就可以分成2个典型集团,一列同胞姊妹和血统较远的姊妹连同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母方的同胞兄弟和血统较远的兄弟(不能成为她们的丈夫)和其他人,而前者正是原始形态的氏族成员。
  • 对偶制家庭,在对偶制家庭中,排除了一切亲属间的近亲结婚,一个男子可以有许多妻子,而一个妻子也可以有许多丈夫。在共产制家户经济中,大多数或全体妇女都属于同一氏族,而男子则来自不同氏族。对偶制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是野蛮时代特有的家庭形式。随着生产的发展,男性原先拥有的财产——劳动工具逐步变多(畜群、奴隶),然而根据社会的母权制习惯,他的子女并不能继承他的财产。因此随着财富增加,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驱使传统继承机制被废除已适应这种趋势,知道最后母权制被渐渐推翻,转为父权制。
  • 专偶制家庭,它是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胜利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下的,其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生父的子女,以继承他的财产。专偶制绝不是来源于个人性爱的自然因素,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私有制对原始的来自自然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这种婚姻是权衡利弊的婚姻,利益比爱更能成为婚姻的基础。只有在被压迫阶级中,即无产阶级中,没有了财产集成的羁绊,性和爱才成为对妇女关系的常规。恩格斯驳斥了法学家关于婚姻本就是双方自愿缔结,拥有平等权利义务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实际上在现实因素里根本无所谓平等。只有在资本家阶级的特权都被废除,双方阶级在法律上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时,妻子被压迫的本质才能显露出来。妇女解放的1个前提条件就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要达到这一点,要求个体家庭消除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属性。

上面家庭形式的变更,背后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行将到来的社会变革,至少将把绝大多数可继承、耐久的财富——生产资料——变为社会所有,这将完全实现专偶制,妇女的地位也将发生很大转变,随着生产资料收归公有,个体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私人的家务变成社会的视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只有这样,个人的性爱才会成为专偶制的重要因素,而不像资产阶级中,起决定性因素是家族的利益而非个人意愿,婚姻是阶级的婚姻。到那时,专偶制因为财产关系烙上的2个特征才会消失:男子的统治和婚姻的不可解除。

易洛魁人的氏族

下面我们用对易洛魁人的研究,感受氏族形式下的社会形态。

氏族是野蛮人进入到文明时代为止甚至更靠后一段时间的共有制度。也是国家出现之前的社会基本制度。在不同民族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去表示。易洛魁人的氏族是母权制的。每个氏族有下面这样的习俗:

  • 氏族会选举酋长,酋长在氏族内的权力是父亲般、纯粹道义的性质,它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类似地,军事首领酋帅也仅仅在出征时才可发号施令
  • 氏族可以任意罢免酋长和酋帅,这是男女共同决定的,被罢免的人会成为普通战士
  • 氏族的任何成员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 死者的财产归同氏族人所有,男子死后由同胞兄弟、姊妹和母亲的兄弟。由于上面一条规则,夫妇间不能彼此继承,同时子女不得继承父亲
  • 同氏族人必须互相援助、保护;在受到外族人侵害时,要帮助报仇。个人依靠氏族保证安全,也帮助氏族保证安全
  • 氏族有固定的人名。来标识人属于该氏族
  • 氏族可以接纳外人入族,并吸收为部落的成员
  • 氏族有共同的墓地
  • 氏族有议事会,它是氏族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在这个议事会上选举、罢免酋长、酋帅和其他一系列重要决定。它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

上面这些印第安人氏族特征能看出来,它的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相互保卫自由;他们是由血亲纽带集合起来的同胞。自由、平等、博爱是氏族的基本原则。而氏族又是印第安人社会制度的单位。

多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氏族形成胞族。胞族也有类似氏族的一些职能习惯,如选举酋长、巫术集会等。几个胞族构成一个部落。部落有下面的特点:

  • 有自己的地区和名称,地区间存在着不小的中立地区
  • 有独特、仅为这个部落所用的房檐
  • 有隆重委任或罢免氏族选出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的权利
  • 有共同的宗教观念(神话)和崇拜仪式
  • 有管理公共事务的部落议事会
  • 有些部落里,会有个最高领袖,但他的权利很小

这种纯朴的氏族制度里,家户经济是由一组家庭按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是全部落的财产,仅由小小的园圃归家户经济暂时使用。它是建立在生产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广大地区人口稀少,人还受外部大自然支配。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随着生产的发展在之后就被打破。

希腊人的氏族

在希腊人从氏族向国家的演变中,就能看到在易洛魁人中没有发生的过程。首先,希腊人中母权制已经让位给父权制,希腊人的氏族和易洛魁人有类似的氏族特点:

  • 共同的宗教祭祀和祀奉一定神所拥有的的特权。这种神被假想成氏族的男始祖
  • 共同的墓地
  • 相互继承权
  • 受侵害时提供帮助、保护和支援的相互义务
  • 一定情况下爱,主要是事关孤女或女继承人时,在氏族内部通婚的权利和义务
  • 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共同财产
  • 接纳外人入族的权利,这是用家庭接纳的办法实现的
  • 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

类似地,希腊人里也有氏族形成胞族,胞族形成部落的过程。在希腊人的部落内部,氏族、胞族和部落还保留了一定独立性,他们住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里,人口数目随着畜群增加、农业扩展和手工业萌芽增长;从而就出现了财产的差别,随之就产生了贵族分子,为占有更好的徒弟,掠夺战争和奴隶也成为公认的制度。希腊人的部落和部落联合的小民族有下面的特点:

  • 常设的权力机关为议事会,议事会最初由酋长组成,随着人数增加太多,便造成了发展和加强贵族分子的机会。在国家的设立后,这种议事会就变成元老院
  • 人民大会,由议事会召集,来解决各种重要事务,所有男子都可以发言,人民大会是最高级的权力
  • 军事首长,和酋帅类似

由子女继承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积累在家庭中,并且使家庭变成和氏族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贵族和王权的最初萌芽形成,对社会制度发送反作用,推动了氏族的崩溃。现在缺少这样一个机关:它不仅使正在开始的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现象永久化,而且使有产者阶级剥削无产者阶级的权利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统治永久化。从而,国家就被发明出来了。

雅典国家的产生

这一章借古雅典的演变过程来看,反对人民、武装的国家机关是怎么替代氏族、胞族和部落,和其中自我武装的人民的。

英雄时代时,雅典人有4个部落,12个胞族。此时,土地已不属于氏族,而是分割成为私人财产。海上贸易日渐发达,由于地产买卖和农业、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分工进一步发展,氏族、胞族和部落额成员,很快杂居起来。这样,在胞族、部落的领域内就有了本民族但非本团体的外人。之前的制度没法管理他们。这扰乱了氏族制度的正常活动。

于是提修斯实行了新的制度,雅典设立了一个中央管理机关,之前各部落独立管理的一些事务,成为公共事务,移交给设在雅典的公共议事会管辖。从而产生了凌驾于各部落和氏族的普遍适用的民族法。这便是摧毁氏族制度额第一步。据说是提修斯规定的第二个制度,即把全体人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阶层,赋予贵族担任公职的独占权。虽然没有规定各阶级任何权利的不同,但它表明,有特定家庭的成员担任氏族的公职,成为了不可争辩的权利。这些因拥有财富本来就有势力的家庭,开始在氏族之外联合成一种独特的特权阶级,刚刚萌芽的国家,就使这种霸权行为神圣化。

在易洛魁人中,生产匮乏,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由生产者支配。而希腊人中,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用,引起了私人间的交换,让产品变成了商品。生产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失去对产品的支配权。一个社会只要消灭这种交换,便不能保持对它自己的生产的支配,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生产过程的社会效果的控制。随着商品生产和土地所有制,随后出现了货币。各种生产部门之间分工日益明确让居民根据自己的职业形成不同的集团,每个集团都有新的共同利益。这种新的利益在氏族里没法处理。另外奴隶的出现远远超过自由民。他们既没有权利,也不受法律保护。上述总总,都表示氏族制度走到了尽头。

迄今一切的革命,都是保护一种所有制和反对另一种所有制。在雅典人的军事力量设置里,出现了根据地区组建军队的设计。它一方面替代了全体人民共同武装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不依靠亲属集团而依靠居住地区来划分人民。这都削弱了氏族制度。在梭伦的革命中,议事会和军队的组成也和私有财产的多寡有关。以上种种使旧的氏族制度失去最后的残余。在克里斯提尼革命中,新制度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4个就部落,替代它们的是新的只依居住地区划分公民的新组织。全阿提卡划分为100个区域(德莫),选举各自的长官,10个德莫形成一个地区部落,部落有长官和自己的军事组织。

在这个新制度下,血族制度的各种机关受到排挤不再过问公事,下降为私人性质的团队和宗教社团。可以看到,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国家在比较年轻的状态时,还有旧的氏族观念下的雅典人宁可被警察逮捕,也不愿意成为警察。而警察正是公共权力的代表。不过这种新制度是适合雅典人新的社会状况的,这也可以从财富、商业和工业的迅速繁荣看得出来。

罗马的氏族和国家

氏族和氏族向国家演变的过程,同样在罗马人身上发生过。

在罗马建城的传说里,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是由各种氏族联合成的一个部落。这些氏族有着下面一些制度,和上面提过各地的氏族并无什么差别:

  • 氏族成员的相互继承权
  • 共同的目的
  • 共同的宗教节日
  • 氏族内不得通婚
  • 共同的地产
  • 氏族人间有相互保护和援助的义务
  • 使用氏族名称的权利
  • 接纳外人入族的权利
  • 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

类似地,也有胞族和部落。只有成为氏族的成员,才可以属于罗马人民。氏族酋长总是从每个氏族的同一家庭选出的习俗,也造成了最初的部落显贵。随着罗马城以及靠政府扩大的罗马地区人口日益增加,他们来自征服地区或移民;他们人身自由,可以占有地产、纳税、服兵役,但不属于氏族使他们不可担任任何官职。随着他们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他们和氏族居民的冲突,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这位军事领袖参照希腊特别是索伦指定了类似的新制度。

  • 新的人民大会不分居民和新国民
  • 服兵役的男子按财产分成6个阶级,每个阶级的投票权不一,其中财产最多的阶级票数占优
  • 设立4个地区部落,享有一切政治权利

从而,在罗马王政废除前,一个人血缘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这样炸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在王权废除后,制度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惊人的贫富差距,也给德意志野蛮人打开了门户。

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在凯尔特和日耳曼人中,也存在氏族的形式。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中土地还是共同耕作的。爱尔兰氏族中,如果某一成员死亡,一户经济不存在,部落首领便把所有土地在其他各户间进行重新分配。在苏格兰,氏族制度是随着1745年其余被镇压而灭亡的。

德意志人在随着匈奴人入侵西迁到罗马领地前,曾以氏族的形式组织。人们按血族居住,土地公共分配。同样地,军队也是以氏族的组织来编的。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里,有人认为舅父和外甥的血缘关系,甚至比父子的血缘关系还要神圣和紧密,这也是母系氏族残余的表现——对于姊妹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要更加神圣地保护。这种残余还体现在德意志人对女性的尊敬上,他们甚至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听取妇女的意见。不过在塔西佗时代,母权制已经让位给父权制了:父亲的遗产由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就由兄弟及叔伯和舅父继承。

在德意志人中,耕地经过了从氏族到共产制家庭公社共同耕作的过程,而最后向现代鼓励的家庭逐渐过渡。在凯撒时代,一部分德意志人刚刚定居下来,一部分人尚在寻找定居的地方,不过生产资料的生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整个民族从野蛮时代的中级向高级阶段进化。相应的,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制度出现,部落联盟里的军事首长已经图谋夺取专制。在征服了罗马帝国后,宫廷里的奴隶和被释奴隶形成了新的贵族,另外,扈从队这种军事领袖的私人武装逐步发展了独立自主参与战争的私人团体。这一方面促进了王权的诞生,另一方面使武装的目的不再是自卫,而成了掠夺。扈从队成员同时也是新贵族成员的一个来源。德意志人发展到这个程度,氏族制度的末日也到来了。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罗马人消灭了氏族制度,并用罗马国家作为联合各民族形成新民族的纽带。不过在国家形成后,便成为了残酷剥削的工具,大量农民迅速破产,被释努力和破产的自由民日益增多,仅剩的自由小农。为了不受管理、法官和高利贷者的侵害,往往托庇于有权势者寻求保护。有权势者从而获得徒土地的所有权。

德意志野蛮人的入侵把罗马人从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随着德意志人和罗马人的融合,氏族亲属性质联系渐渐让位给地区性质的联系。氏族消失在马尔克公社中。另外对于被征服者的统治也与氏族制度不相容。这驱使氏族制度机关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于是,军事首长的权力转变为王权的时机就来了。法兰克王国中,人民的财产——大片徒弟变成王室的财产,一部分赠与或赏赐给扈从队和宫廷里的宠儿。他们就靠牺牲人民成为了新贵族。

不仅如此,王国幅员广阔,不能再召集酋长议事会,它也因此很快被国王的固定亲信所代替,旧的人民大会也越来越变成纯粹是下级军事首长和新贵的会议。之前由自由民组建的卫国军,现在由新贵的仆从组成的军队代替。之后,自由的法兰克农民也陷入了罗马农民的一样情况——丧失自由,强制劳役。

上面种种国家的诞生中能看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是密切相关的。德意志人给古老罗马注入的活力,和种族无关,而只是他们的野蛮状态和氏族制度而已。他们的自由意识和把一切公共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的民主本能正是罗马人丧失的一切本质。以马尔克公社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氏族制度让封建国家里被压迫阶级即使在最严苛的中世纪也能有地方性的团结和抵抗。他们之前实行的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也给罗马国家里的被奴役者提供了作为阶级逐渐解放的手段。以上种种正是野蛮时代生命力的证明。

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在希腊人、罗马、德意志人身上看到了氏族制度的解体。接下来将探讨这种变化的一般经济条件。氏族制度和部落联盟是自然形成的结构,它能够处理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氏族制度的伟大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务、血族复仇这些对氏族成员看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氏族时期的人口极其稀少,分工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和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对于男子是武器、渔猎工具,妇女则是家内用具。随着驯养动物的出现,游牧民族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也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的丰富生活资料也带来了最初的经常性交换。它不同于更早的偶然性交换。此时,不同部落成员间的交换逐渐发展,交换成为一种经常制度发展和巩固起来。牲畜在此时起到了货币的作用。

同时,园圃种植业里,耕地最初交给氏族使用,随后交给家庭公社,最后交给个人。不过他们对耕地只有一定的占有权。这一阶段的工业成就里,织布机出现,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发展起来。一切部门(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出维持劳动力所需的产品。同时,这也增加了每个成员所负担的每日劳动量,吸收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战争提供了劳动力:俘虏变成了奴隶。这也带来了奴隶制。

畜群从部落和氏族向家庭过渡后,由于谋求生活资料更多是男人的事情,且是他们的财产。因此,牲畜和牲畜交换来的商品和奴隶也是他们的。这一财产分配的变化,使男子优于负责家务劳动的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这里已经表明:

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各种社会生产的充分发展,使得如此多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从而带来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成,即商品生产,紧接着而来的是贸易。生产率增长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奴隶不再是助手,他们被分配去劳动。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家庭的财产差别,摧毁了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和这种公社实行的共同耕作。这与对偶制婚配向专偶制演变是并行发生的。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日益稠密的居民,使得各亲属部落融合成一个民族,并拥有整个领土。人民大会和军事领袖出现。战争目的变成掠夺财富,成了经常性行为。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和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利,习惯性从同一家庭选举的办法在父权制实行后,渐渐变成世袭制。

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日益增加的一部分产品直接是为了交换而生产。它又带来了新的分工: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这个阶级也带来了金属货币即铸币。货币借贷也带来了利息高利贷。除了货币财富还出现了地产的财富,完全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不折不扣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将之出让的可能性。土地现在可以成为出卖和抵押的商品了。随着这些出现,财富迅速聚集到一个很少人数的阶级中,而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兴起的种种新因素,氏族制度显得软弱无力:

  • 奴隶、被保护民、外地人公民杂居
  • 新的利益和氏族制度格格不入
  • 城市对立于农村

氏族制度成长于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除了舆论以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而今,它不能调和社会中各阶级不断尖锐的矛盾。它被分工及其后果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制度替代——那就是国家

根据上面所述,先前的一切发展阶段在生产的本质上都是共同的生产,消费也是在或大或小的共产制共同体内直接分配产品。这时产品不可能越出生产者的支配范围,衍生出文明时代里那种鬼怪般异己的力量。但是分工破坏了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商品不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而生产。商品的交换如此错综复杂,生产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领域内全部生产的支配性,同时社会的生产也不是由共同制定的计划,而是由盲目的规律来调节,从而出现周期性的商业危机。随着奴隶制、农奴制和现在的雇佣劳动制,人也可以成为商品——人力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下面一些经济特征出现:

  • 金属货币,货币资本、利息、高利贷出现
  • 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中间阶级——商人
  • 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和抵押
  • 出现了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奴隶劳动

文明时代还有遗嘱继承这样的全新社会制度。鄙俗的贪欲和个人财富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目的。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退步。最后,摩尔根对文明时代的评断被用来作为全书结尾:

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依赖,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离职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下半部分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的探讨和前半部分有相通之处。

描述的层次和计算机系统

描述、组块化、旁效现象

上半部分对WJ谜题的讨论以及对哥德尔、巴赫的赏析中,就出现过不同的层次,日常中描述是有层次的。人由几十万亿个细胞组成,但日常行为却根本没法描述到每个细胞的层级。人工智能里也有和层次相关的追求,即如何构造一个系统,接收一个层次的描述,去生成另一个层级的描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久前就开始了,荷兰心理学家阿德里安·德·格鲁特发现大师对于棋局的感知是组块化的。他感知的是整个棋局的战略态势(很类似《程序员思维修炼》里的R型思维)。大师在对局期间,会识别棋局的模式,对庞大可能性的树状结构做修剪。从而嗅出更大获胜可能的选择,这种直觉是涌现的。

计算机系统其实很类似,也有层次的概念。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也是基于模块化思路一层层构成的。从最底层的存储器、CPU、字,到有限的机器指令、机器语言,再到编译语言、解释语言、算法,层次一点点提高。运行着的程序也有着上面每个层面上的描述,层次越靠下,需要的描述就越多。计算机为了减少用户的负担,掩盖了绝大多数的低层的复杂度,只暴露最高的几个层次。其他系统也是如此,飞机的乘客并不需要知道当前的风速、油箱还有多少燃料。

计算机这些年的发展里,涌现出更多的高级语言,向人工智能做着努力;不过计算机的全部潜能已经存在于它所有的机器指令集中,指令集就是它的原子能力集合。每种高层次语言都使用着“能力空间”里的不同区域,语言并没有强迫程序员编写某类特定程序,但为他做某些事提供了便利。用不同的语言编程,就像使用不同的调式编曲,每种调式都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人工智能要求的计算机层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多不少。

软件和硬件也是不同层级的一种表达,就像脑细胞是硬件,想象是软件,我们无法使我们的神经元更快或者更慢些,或控制它们重连。但我们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软件是无法超越硬件存在的,我们自己也能意识到。本书意在两者间需要一些调和途径。

在低层和高层间还有一些中间层次,就像空气分子和气候间还有局部风暴这种描述。我们日常感知的这样的中间层次可能也只是高层的一部分。从最底层的夸克向上,原子物理学家有原子核的图景,化学家有通过电子构成的小分子图景,分子生物学家又可以构成大分子相互作用领域,细胞生物学家基于大分子组块化说明细胞的作用方式。科学间临近的层次间可能没那么“隔离”,不过两个相距较远的层次就没有太大关系了。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可不需要了解夸克、原子理论、化学键、蛋白质、细胞、器官生理学等知识。当然,这种组块化牺牲了确定性来获得简单性。让我们可以或然地估计他人的感觉。一般来说也够用了。这种掩盖了复杂性的高层组块化描述,让低层像是黑盒。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低层做了什么。不过还好,稳定的低层子系统可以得出“可靠地”独立于自身系统的结论。这种结论是无法用低层词汇表描述的。

本章最后抛出来一个“旁效现象”的说法,一个高层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很多的“旁效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系统内各个层次成千上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能从某个低层找到一个答案。就像一个短跑运动员100米成绩10秒5,不代表身体的某处存着这个数字;一个人上当受骗也不代表他大脑某处有个“上当中枢”。

蚂蚁赋格

这篇很长的小品,借食蚁兽、螃蟹、阿基里斯围绕蚂蚁群体和个体关系的讨论,类比人的心智,借由符号、信号等概念,给读者心智模型的感性印象。在意识系统中,我们只能从符号层次感受自己,而无法在更低的层次感受到意识。要理解整个结构,就需要忽略组成结构的基本单元。

大脑和思维

符号、信号、过程性知识、描述性知识

本章对人类大脑的思维的运行方式做了艰深难懂的探讨,首先,人的思维一定是依赖于大脑硬件中的客观存在的,而且我们也能发现特定的记忆也是和局部区域的功能相关的。然而从神经元的底层生物反应到高层思维间的领域,却没人能说得清楚。以视觉为例,视觉细胞可以分为三层:简单的、复杂的、超复杂的。我们看到祖母出现在眼前当然也不会是有一个“祖母细胞”在发挥作用。不过正如刚才所说,没有人知道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的输出在哪里或如何转换成对祖母形状、位置、图形、面容这些有意义的识别。

视觉的形成会有一个汇集的过程,在光线射在视网膜上时,你可以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脑海中结晶了,这个过程是在视网膜作用的稍迟一些。为了更好描述思维过程,书里用“符号”这种抽象概念掩盖了底层神经元的作用过程。这里的符号比较像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固定短语描述出来的事物。

在人的思维里,也有的区分,思维善于从已有的类中制造新的例,如听到“乒乓球运动员张三”时,脑海里会想象出运动员的形象和乒乓球的场景,这也是人类想象力的基础,让人可以创造自己的人工宇宙;另外,思维也可以将一个实例作为一个新生类的范例,在补充更多的上下文和真实世界有更多相互作用后,从这个例(孩童状态)中创造新的类(成人状态),如听到“乒乓球运动员张三”的声音,知道他的历史成绩,看了他的比赛,甚至有了他的签名。之后,“张三”脱胎成为新的类。思维中激活张三便不需要其他类的帮助。在昆虫的世界里,书中以黄蜂为例,可能只有孤立的例,而没有类存在。

在符号的激活通讯上,符号在大脑神经元中的存储可能是重叠而并非独立的,激活通讯同时在许多神经元上发生,就像水波可以同时承载多个波源一样。符号的唤醒也是交织在一起同时又能彼此区分的。单个符号并不能被隔离出来,它的个性体现在和其他符号的彼此联系上。我们目前没法用更精确的语言去描述这种彼此联系,而这种可以基于抽象符号描述的思维方式,是思维软件性的证明,也是智能“可抽取性”的基础。因为符号本身是可以做到移植性的。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里,有过程性知识和描述性知识两种区分,前者是显式贮存地址读取的,后者是演绎式的。举个例子,“广州市有多少人”的问题会触发你读取知识点答出;而“房间里有多少人”则会触发你一个过程化方法被调用。我们日常感知的物理学和其他学科常识通常是过程性的,而有些问题则在这两种类型之间,如“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英法德中组曲

小品中的诗中掺杂了很多自创字和短语,为下文介绍思维中的映射准备了例子。

心智和思维

自想国、自我意识、子系统

上一章中,对大脑和思维用符号进行了模拟化的描述。不同大脑间存在着一些重构,即对于可选符号的对应和符号触发模式的对应。书中以上篇小品的翻译为例,自创字的含义会通过其偏旁去猜测其意思,在英法德的翻译中也有类似的猜测。而这种猜测也意味着不同国家的读者在读这篇小品的过程中,大脑里也有粗略的同构。

在之后,作者又用自想国为例,描述了一个事实——你所想象出的地图轮廓或多或少来自真实世界的地图(这里暗示人无法想象出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以自想国作比喻,作者用意有双关。除了上面提到的引申之外,也借由自想国中的都市、城镇和公路类比思维中的符号和触发通路。人在自想国中旅游也是因为,当外界环境类似时,类似的触发通路也会触发同样的符号。当然,不同的人身上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别。

之后,书中话锋一转,开始讨论语言文化对母语者思维的影响。之后聊到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保留文字原意意味着不完全忠于原文的本土化改造。就像本书尤其这几节所做的一样。作者借由威佛尔对翻译的理解,认为翻译应该像是解码文字中描述的客观意义,而不只是做字面的转译。在程序语言领域,不同语言写成的程序,可以在高层次上抽象出“概念骨架”。那么大脑可以这么做么?

作者认为可以,因为我们可以用组块化去描述我们的意识活动,即虽然对于一个给定的符号,可能存在不止一条合理的触发通道,但在特定环境下,只会选择其中一条。人类往往是矛盾的混合体,在统一起来后,在某个特定时刻只表现出其中一个方面。

上面的讨论和上一章可以说别无二致,但聊到自我意识后,问题复杂了起来。人们是如何觉察到符号的触发过程,即自我意识呢?这是个自指的过程。作者认为意识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每当系统有触发模式的符号时,这种性质就会出现。这个描述很显然过于简单。之后文中提出子系统的概念试图解释,子系统是过度生长的符号,可以翻译一种思维模式,从而可以自己产生符号。子系统不仅可以体现自我意识,和可以借助自己的符号去尽量模拟他人的意识,有点像换位思考。这样的子系统一旦触发,几乎是自主的,就像有灵魂一样。不过我认为这段描述仍不够,解释不了这样的子系统是如何自生产符号的,以及它无限递归地意识到它自己存在时,符号和触发链路是如何工作的。

本章最后用稍显明晰的卢卡斯文章材料收尾,文章里也提到,意识物可以无限递归地认识到它认识到什么事物,更关键的是,在思想无限进行下去的同时它还能自我运作起来。这意味着它能处理哥德尔式的自指问题,而机器却不行。也许机器的复杂度存在临界点,就像核裂变一样。超出这个临界点,机器就可以形成心智,而我们无法预测它将如何运转。对于这种可以回答哥德尔式问题的东西,我们也许已不能用机器去叫它们。

咏叹调及其种种变奏

这篇小品从巴赫创作哥德堡变奏曲的年份1742年引入了哥德巴赫猜想和乌龟猜想,讨论了命题证明中判定的有限和无限两种情况。Cantor在小品前后的前后呼应,以及金币被偷的前后呼应也很有趣。其中Cantor作为数学家名字出现在皮包上多个数学家名字的对角线里也是很绝。

BlooP和FlooP和GlooP

算法、对角线法、停机问题、丘奇-图灵论题

在两章对于人类意识的讨论后,又回到对于递归可验证和计算机算法的探讨。从TNT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充分复杂到可以反映自身的有序系统是不可能有序的。换句话说,一个足够强力到可以验证“全部原始递归真理”的系统总会遇到一个它无法验证的命题。

接着,书里带着探索事件背后规律的想法继续展开。为了讨论自然数,接着把数论和计算机算法关联起来,首先BlooP(Bounded loop)语言被发明出来,它的控制结构包含分支、有界循环(for loop),以及退出循环的QUIT、退出过程的ABORT。这样写出的BlooP过程(procedure)即BlooP函数,另外我们约定接受一个唯一的参数N且输出YES或NO的BlooP函数被称为测试,它可以用来验证一些命题。像计算机编程里一样,之前定义过的每个BlooP过程都可以直接被拿来当做一个组块(模块化)。

在这样的BlooP语言里,我们可以写一个定义质数的BlooP测试PRIME?,伪代码像下面这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EFINE PROCEDURE
"PRIME?"[N]:
BLOCK 0:BEGIN
IF N=0,THEN:
QUIT BLOCK 0;
CELL(0)<-2 # 把CELL(0)置为2
LOOP AT MOST MINUS[N,2] TIMES:
BLOCK 1:BEGIN
IF REMAINDER[N, CELL(0)]=0,
THEN:
QUIT BLOCK 0;
CELL(0)<-CELL(0)+1
BLOCK 1:END;
OUTPUT<-YES;
BLOCK 0:END.

可以用BlooP定义出来的过程都可以预知终止结果,这样的函数叫做原始递归函数,而可以这么验证的性质被称为原始递归谓词。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很轻松写出一个BlooP测试,另一方面,也可以用BlooP函数写一些计算自然数的功能,如阶乘、求余数、斐波那契数列,甚至是用哥德尔配数法表示的定理。

在讨论FlooP之前,有必要再次赘述下可表示性可表现性,前者是指能否将一个自然语言的性质形式化表述出来,比如可以轻易用TNT串表示出,一个数b具有“乌龟性质”(作者在上节小品里提的哥德巴赫猜想的2-1=1版本)。但是可表现性意味着,该谓词的全部为真的实例皆为定理,全部为假的实例均为非定理。这也是TNT作为一个公理系统到底有多强力的体现。虽然这种完全性在后面将被发现不存在,但TNT对于原始递归谓词来说还是完全的,即如果数论中某个陈述的真假可以在可预知时间段内判定,那在TNT中一定也是可判定的。

那么存在非原始递归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存放所有BlooP程序的库,B库。它必然是无穷大的。之后,我们在库里筛选出满足下面条件的过程:

  • 只接受1个参数
  • 返回数字

之后将筛选过后的特殊程序称作蓝程序(Bloo发音近似blue,P指代Program),由于蓝程序由有限的字符集组成,我们可以按照程序代码在ASCII码中的字典序来排列,这样每一个蓝程序都可以有一个唯一的索引编号。从而用蓝程序{k}[N]来表示第k个蓝程序。

之后用康托尔使用的对角线法,可以制造一些不能在BlooP中编程的函数。我们不妨称之为蓝对角,定义如下:

1
蓝对角[N] = 1 + 蓝程序{#N}[N]

这样的蓝对角不能存在于蓝程序中,因为假如存在,它一定有一个编号,假设为X。那么根据蓝程序的定义蓝对角[N] = 蓝程序{X}[N],代入X可以得到蓝对角[X] = 蓝程序{X}[X];同时根据蓝对角的定义,代入X可以得到蓝对角[X] = 1 + 蓝程序{X}[X],两者相互矛盾。从而意味着一定存在非原始递归函数,映射到数论中,一定存在某个数论中的函数没法在可预测的步数内被算出来。实际上,对于每个给定的N,蓝对角可以转化到蓝程序从而步数可预测,但每个N的步数预测不能结合成一个朴实的方法去预测蓝对角[N]的计算步数。

对角线论证源于康托尔论证如果建立一个实数登记表,那么会不可避免的排除一些实数。论证过程上,构造了一个这样的表然后按对角线的形式取第n行第n列,之后将每个数都减1,这样得到的数总有一位和每一行都不一样,从而排除于表之外。这个证明过程实质上用了两种方式使用了同一个整数(横向和纵向索引),在蓝对角里也是如此(程序索引序号和输入参数)。

看到了BlooP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发明一个FlooP(Free Loop)语言。它的μ算子可以包括一个无穷的循环。

1
2
3
4
5
6
MU-LOOP
BLOCK n:BEGIN
.
.
.
BLOCK n:END

假设用它来验证妙极性(角谷猜想最后的1-4-2-1-4-2循环),那么,如果输入的N是妙极的,那么程序会返回YES,如果是非妙极的,那么要么程序返回非1-4-2的循环,要么干脆没有返回永不停歇。后面这种情况就是个无终止过程。对于FlooP多出来的无终止过程,可以和有终止过程分成两类。那么对于每个FlooP程序,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复杂的有终止过程的检测可以得到它是否无终止过程呢?如果存在这种检测,我们就可以通过它的返回验证妙极性和乌龟猜想了。

首先我们需要改造BlooP,让它可以接受程序而非数字。哥德尔配数可以帮我们完成。将程序的字符映射成数字即可。阿兰·图灵使用对角线法类似的思路(往这种终止检验程序中输入它自己的哥德尔数)证明不存在这样的BlooP函数。书中用另外的方法做了证明。

类似蓝对角,我们构造同样的绿对角(绿灯和free对应):绿对角[N]=1+绿程序{N}[N]。现在问题来了,由于F库中还存在无终止过程,我们需要把它们剔除。刚才提到的“终止检测器”可以帮我们实现,经过它的过滤得到的绿程序我们可以叫做红程序(总会遇到红灯停下)。之后红对角会面临和蓝对角一样的困境。

要么我们用GlooP表示一个比FlooP更强大的存在,要么接受不存在这样的终止检测器。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计算机语言只能做到FlooP的地步。阿兰·图灵和阿朗佐·丘奇定理独立论证了不存在这样的GlooP:

  • 人能计算的就是机器能计算的
  • 机器能计算的就是FlooP能计算的
  • 人能计算的也就是FlooP能计算的

G弦上的咏叹调

小品里对使用-引用做了讨论,提出了自引用的说法,如“‘放在其引文形式后面得到假句子’放在其引文形式后面得到假句子”。

论TNT及有关系统中形式不可判定的命题

证明对、㧟摁、算术㧟摁、哥德尔第二定理、ω不完全性

在上面的小品引导下,本章逐步用自引用和反例构成悖论,体现TNT的ω不完全性。首先,在前面的章节里能看到,通过哥德尔配数法,TNT有自省能力,即可以表述自身。再结合上一章中的对角线方法,两个关键概念已经集齐。

为了制造自我指涉,首先引入证明对的概念——两个自然数(m和n)形成一个证明对,当且仅当m是TNT推导的哥德尔数,n是推导最后一行(即结论)的哥德尔数。例如:

1
2
3
4
WJ
WJJ
WJJJJ
WUJ

从而m=3131131111301和n=301时构成证明对。TNT也是一个道理。要证明一对mn是证明对是很简单的,观察m代表的推导过程有无问题,以及n是不是最后一行的结论。从而

  • “是证明对”这个性质是原始递归的,即可以用一个BlooP程序测试;进一步地,可以被一个有两个自由变元的公式在TNT中体现(这一步很关键)
  • 要断定n是一个定理数,就是要找到一个m和n构成证明对

上面提到的BlooP测试程序写成TNT的形式,用WJU系统可以叫做WJU-PROOF-PAIR{a,a'},自由变元aa'可以接受2个WJU形式系统的哥德尔数,检测它们是否构成证明对。同样的,在TNT系统里叫做TNT-PROOF-PAIR{a,a'}。假设我们要表示0=0是TNT定理,那么TNT公式可以写成\(∃a:TNT-PROOF-PAIR\{a, SSS...SSS0/a'\}\),其中有a’的值666,111,666(0=0)个S。OK,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将是TNT定理数表示出来了

\[∃a:TNT-PROOF-PAIR\{a,a'\}\]

但并未担保这个性质原始递归。之后,让我们将代入引入到哥德尔数里,代入即将所有自由变元都用数字替换。同样的,哥德尔数表示后也可以做这个替换,例如将\(a=a\)替换为\(SS0=SS0\),对应的哥德尔数就从262,111,262替换为123,123,666,111,123,123,666。容易看到这个哥德尔数<->插入的具体数字<->结果哥德尔数的关系是原始递归的,即可以写一个BlooP测试,验证给的3个数字是否满足这个关系(都翻译回TNT表示,再观察即可)。从而,可以用一个有三个自由变元的TNT公式来体现。

\[SUB\{a,a',a''\}\]

将满足上面关系的3个数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一个TNT定理。例如\(SUB\{SSS...SSS0/a,SS0/a',SSS...SSS0/a''\}\),其中第一个参数有262,111,262个S,第三参数有123,123,666,111,123,123,666个S。

接下来引入“算术㧟摁”(自引用)的概念,试图把TNT-PROOF-PAIRSUB合成一个单一的TNT句子。我们定义将公式自身的哥德尔数代入公式称为㧟摁,得到一种谈论自身的公式的感觉。首先需要一个至少一个自由变元的公式如\(a=S0\),接入代入它的哥德尔数262,111,123,666得到\(SSS...SSS(262,111,123,666个S)0=S0\)。既然是代入,算术㧟摁就可以用\(SUB\{a'',a'',a'\}\)来表示,里面前两个参数是相同的,可以观察到对角线法的影子,这里数a''既作为公式的哥德尔数,又作为代入的数字。为了便于使用,我们简记为

\[ARITHMOQUINE\{a'',a\}\]

用汉语说就是,a'是哥德尔数为a''的公式做算术㧟摁(即代入a'')所得公式的哥德尔数,换句话说,a'是a''的算术㧟摁化

现在为止,两个组件都有了。现在给出那个㧟摁一个提及㧟摁的句子

\[~∃a:∃a':<TNT-PROOF-PAIR\{a,a'\}>∧ARITHMOQUINE<a'',a'>\]

这个符号串当然有一个哥德尔数,叫它u吧。我们现在要㧟摁这个符号串,即把唯一的自由变元a''替换成u。得到\(~∃a:∃a':<TNT-PROOF-PAIR\{a,a'\}>∧ARITHMOQUINE<SSS...SSS(u个S)/a'',a'>\)。考虑到它和哥德尔的用法接近,我们叫它G。好的,现在问题来了

  1. G的哥德尔数是什么?
  2. G怎么解释?

首先,既然G是对原符号串的㧟摁化,那么G的哥德尔数自然是u的算术㧟摁化。好,看第二个问题,从字面意义翻译可以得到“不存在数a和a’使得(1)它们形成TNT证明对,同时(2)a'是u的算术㧟摁化”。根据刚才的加粗,G的哥德尔数就是u的算术㧟摁化。那么肯定是a出了问题。现在可以简化翻译成“没有一个数a能与u的算术㧟摁化形成TNT证明对”,换句话说,“以u的算术㧟摁化为哥德尔数的公式G不是TNT定理”。那么这句话本身是谁呢?就是G。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翻译:

“G不是TNT定理”(G是这句话本身)

我们构造出了一个TNT元语言句子。这句看着就有悖论意味的话可以很容易找到矛盾。如果G这句话是定理,那么G就是TNT中的真理,这和G在说的矛盾。如果G不是定理,那么就存在一个不是TNT定理的真理,也有矛盾。这个定理在TNT系统中无法判断真假。上面这段过程用TNT和数论的语言结合自引用的思路构造出了悖论。

哥德尔在论文中,对于在可以“自我反映的元数学”中证明TNT的一致性做了探讨。但最终通过类似上面的构造证明只要TNT一致——用TNT符号写出的一致性语句不是个TNT定理。可见纵然TNT在表示事物时,反省能力很强,但要证明这些事物,反省能力就比较差了。

本书在第8章第一次介绍印符数论的的时候提到过ω不完全性,即无法从特例到规律。上面找到的G就是一个例子。将里面a''替换成每个具体的数,都可以验证为真,但对G就无法判断。可以用第8章的方法,人为定义G的真假,来朝非欧几何一样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怎么加都会和我们对自然数的认识抵触。书里发明了超自然数和广义自然数的概念来解释,它们和自然数的性质没什么区别,但可以兼容\(G\)或者\(~G\)。G和~G的证明需要无穷步,因此不会干扰正常的自然数性质,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但对元数学家有很重要。在本章最后,作者又将丢番图方程是否有整数解和数论中的G关联了起来。

生日大合唱哇哇哇呜啊呜啊呜啊

小品里乌龟用近乎无理取闹的方式给了ω答案模式和之后的各种迭代,只为证明阿基里斯生日的事实,同时为下章试图跳出系统的构造方法设好铺垫。

跳出系统

多重分叉,本质不完全性

在上一章里,我们发现在TNT里存在一个“漏洞”——存在一个不可判定的句子G。那如果把这个漏洞补上呢,构造一个TNT+G的形式系统。对于TNT+G也可以同样\((TNT+G)-PROOF_PAIR{a,a'}\)的思路构造一个G'(用TNT+G的字符串表示我在形式系统TNT+G中不可证)来制造矛盾。这种不断给漏洞打正反命题的方式(G,~G)在TNT下形成了多重分叉的树。

然而,加入补丁后的形式系统仍可以找到“我在形式系统X中不可证”的字符串。所有这些“漏洞”构造方式相似,似乎可以找到一条公理模式\(G_{ω}\)来表示所有这些G、G'、G''。那么我们把\(G_{ω}\)加入到TNT中呢,能否补全这个漏洞。但既然有一个模子\(G_{ω}\)来刻画G,也会有一种方法用算术模子来描述其对应的哥德尔数。用公式\(OMEGA-AXIOM{a}\)描述,它的解释是a是出自\(G_{ω}\)一条公理的哥德尔数。借助这个公式,就可以在\(TNT+G_{ω}\)内部体现\(TNT+G_{ω}\)证明对的更复杂的概念。从而可以用一模一样的套路构造一个用来算术㧟摁的字符串,之后继续不可判定。我们叫它\(TNT+G_{ω+1}\)。为什么\(G_{ω}\)没法生成出\(G_{ω+1}\)呢?答案是它自身还没有“聪明”到意识这一点。就像乌龟制造“不能播放的唱片”一样。

依照哥德尔的手段,一个系统本身的性质在证明对概念之内得到反映,然后再针对它使用这些性质,就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个系统不论多复杂,都能进行哥德尔配数,因而就能定义证明对。这其实和康托尔的对角线法类似——明确地排列一组实体。在康托尔的办法里,实数们的“详细梳理完毕”导致了无法自圆其说。在构造出不在列表里的数L后,把它添加进去试图弥补漏洞,只会得到一个新的漏洞L'。一旦确定了唱机的“体系结构”,唱机就必然会被找到弱点。因此TNT患上的是本质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就是TNT的基础组成部分。事实上,在一个系统里,能否利用哥德尔的自指办法构造不可判定的字符串,只依赖下面三个条件:

  1. 系统要做足够丰富,以便容纳所有关于数的描述,不管是真是假(能构造命题)
  2. 所有一般递归关系都可以用系统公式体现(能进行推导)
  3. 公理和根据系统规则得到的印符模式,都能通过有限过程来辨识(能形式化证明)

任何这样的系统在内部存在“黑洞”,这种系统强得能有自指句子,也因此自我崩塌。

书中后面引用了卢卡斯的观点——由于哥德尔式论证的存在,人类思想具有某种难以捉摸、不可名状的特点,这使得“机械自动机”——计算机无法达到人工智能的高度。看起来很显而易见,毕竟人们总能跳出系统,在机器身上实施哥德尔手段(思路类似于计算机依赖刻板的内部编码->同构于形式系统->可以完成原始递归算术->上了哥德尔的“圈套”),所以我们总是知道的更多。作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本质在于我们总是处于系统之外,但机器不是,就像二维生物无法想象三维生物的细节一样。看起来我们在写出哥德尔方法的公式,但我们写出哥德尔方法的过程也是机械式的从ω到ω+1,再到\(ω_{ω}\)\(ω_{ω+1}\),而无法跳出系统之外。

更直观一点,人本身也无法很好处理哥德尔手段的文字圈套,即悖论,如“我这句话是假话”、“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理发师”。人的大脑也没法做到前后一致的理解。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就像计算机无法跳出自身一样。TNT可以讨论自身,却不能跳出自身——一个计算机程序可以修改自己,但不能违背自己的指令。

跳出自身,化身观察者成为了后面的论题。书里从文学作品说到禅宗。禅宗顿悟的过程也是这样的过程——逐步加深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逐步扩展“系统”的范围,最终感到和整个宇宙一致,突破自己达成顿悟

一个烟民富于启发性的思想

小品里讨论了自我复制的病毒、尝试拍摄自身的摄影机和显示器、自我指代的马格利特的画作。

自指和自复制

自复制、副本、印符遗传学、串、基、酶、氨基酸、核糖体、翻译、转录、DNA、mRNA、tRNA、蛋白质、中心法则、反馈、分化

在上章借助自指构造矛盾后,这一章开头给出了很多自指或者自复制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 本句子有七个字这种自我描述的句子
  • 可以打印自身函数体的程序
  • 打印自身哥德尔数的程序
  • 凯姆式自复制(输入一条会导致打印自身的错误信息)

在对原件和复件做了不同层级的探讨后,引入了本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发明的印符遗传学,和遗传学相似但又有些改造的模型,在分子生物学之上、遗传学之下。印符遗传学有着和遗传学一样的

  • A(腺嘌呤)
  • C(胞嘧啶)
  • G(鸟嘌呤)
  • T(胸腺嘧啶)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发现了这四个字母碰巧也可以代表A(阿基里斯,Achilles),C(螃蟹,Crab),G(基因,Gene),T(乌龟,Tortoise)把这些符号连一起可以构成,串可以被印符酶(简称为)操作,移动、插入、删除等等。另外,嘌呤(A、G)和嘧啶(C、T)可以相互配对,其中A和T、C和G。酶可以使用的指令有15种,它们都有一个3个字母的代号,就像机器语言里一样,如cut、mov、rpy等,这样一个指令称为氨基酸,酶正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因此,一个串会按照氨基酸的指令逐步被处理,最终得到新串。

那么串和酶还有什么关系呢?刚刚得到的新串,可以按照一个新的规则(书中叫做印符遗传密码)在核糖体里“翻译”成一个个氨基酸,并最终构成酶。例如,AC可以翻译为cut。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表格。

A C G T
A cut(s) del(s) swi(r)
C mvr(s) mvl(s) cop(r) off(l)
G ina(s) inc(r) ing(r) int(l)
T rpy(r) rpu(l) lpy(l) lpu(u)

注意到表格单元格的最后,括号里的符号表示了氨基酸的前进方向,这也形成了酶的三级结构,s代表straight,l代表left、r代表right。之后我们把第一段氨基酸调整到指向右边,那么根据最后一段的指向,分别代表酶初始化挂载的基是A还是C、G、T。可以发现,在确定酶的三级结构上,所有氨基酸都发挥了作用。另外,AA代表标点符号,标识一段串的结尾。

读串并生成新的酶的过程,实际上由核糖体完成。至此,我们就可以从最初的串生成新的酶,新的酶又可以继续作用在串上形成新的酶,如此不断往复。在印符遗传学里,中心法则就是酶-印符操作->串-核糖体翻译->酶。在这个循环里,串既充当了程序的作用,又充当了数据的作用。到这里,又和TNT有点像了。

生物学里的情况和这里很像。DNA就是“串”,蛋白质就是“酶”。DNA由核苷酸长链组成,核苷酸上的基标识了不同的核苷酸,正是A、C、G、T。核苷酸间通过共价键紧密连接,DNA双链间互补的核苷酸通过弱得多的氢键相连。在细胞核内部,DNA的一条链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得到信使RNA(mRNA)。RNA和DNA的不同在于U(尿嘧啶)取代了T和A配对。核糖体其实不止制造酶,而是所有蛋白质。同时氨基酸共有20多种。mRNA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和印符遗传密码类似,不过是以三个基为单位,如CAU产生组氨酸(his)。氨基酸间通过更强的共价键(肽键)组成蛋白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比印符遗传学复杂得多,最终的结构和每个酶的关系目前也没有结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的氨基酸,由对应的转运RNA(tRNA)运送过来。最后,UAA、UAG、UGA发挥着印符遗传学里AA的标点作用,表示一段翻译的结束。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便是如此。蛋白质和音乐有着一些相似,氨基酸就像印符,其连接起来组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就像旋律、乐章给人的乐曲感。并行工作的RNA聚合酶和核糖体产出多个蛋白质就像卡农的多个声部一样。

RNA聚合酶和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外加DNA就组成了一个自复制的最小支撑系统,DNA在其中既作为待复制的“数据”,又作为需要执行什么操作的“指令”。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称为基因表达。蛋白质再往上若干个我们无法把握的层次从遗传型跃升到表现型,从而决定人的精神、心智、物理表现。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TNT的中心法则一一映射,其中DNA即TNT串,mRNA即数论描述,蛋白质即元TNT的陈述,遗传密码即哥德尔编码。有意思的是,数理逻辑在嘌呤一方(算术化(Arithemetization)、哥德尔(Godel)),分子生物学在嘧啶一方(翻译(Translation),克里克(Crick)),同时A和T构成基对,C和G构成基对。

那么问题来了?按这个映射,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对应什么?借《对位藏头诗》小品里的唱机和唱片,得到这样的描述

总可以设计一个DNA串,如果把它注入到细胞中,在被转录时它将促使一些将会毁掉这个细胞的蛋白质或DNA生成出来

当然这在分子生物学家那里看来有些诡异。不过和噬菌体摧毁大肠杆菌有点像。噬菌体的DNA通过伪装绕过了大肠杆菌细胞内的酶的检查,使之可以被核糖体翻译出来。有趣的是噬菌体(T方)和细胞(Cell)的TC之争就像乌龟(Tortoise)和螃蟹(Crab)之争。对于能否在特定的细胞内形成的“噬菌体句子”,在数理逻辑里有对应的描述——汉肯句子。隐式汉肯句子在说“存在某个符号串序列是我的推导”,显示汉肯句子是说“这里描述的符号串序列...就是我的推导”。前者就像只给DNA病毒组成编码的自组装病毒,可以自行利用化学亲和力链接,后者还加上了组装需要的酶。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最终形成不同形态。这个过程是通过阻遏让基因不被表达实现的,诱导物又可以和阻遏蛋白结合,阻止阻遏的发生。整体来看,细胞里发生的这一切的机制比人为设计出来的形式系统都要深奥的多。在这各种过程里,DNA、蛋白质、核糖体、tRNA分子它们即可以作为“数据”、也可以作为“程序”、也可以作为“解释程序”或者“处理机”。巧合的是,人工智能研究里也有着把看上去不同的所有方面混为一谈的趋势。

的确该赞美螃蟹

小品里把TNT命题类比乐曲,命题的真假类比乐曲是否悦耳。

丘奇、图灵、塔斯基和别的人

丘奇定理、塔斯基-丘奇-图灵定理、拉马努金、真理

在上一章把话题引向生物学后,这一章又回到对于思维的讨论。书中在“大脑与思维”一章里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思维有无数层面,它还有一个形式化的硬件层级(可以叫它基底)。在从下到上的不断“组块化”下,每一步都会损失严格性,直到顶层复杂到我们找不到词汇去思考规律。

在小品里螃蟹似乎有一种直觉可以区分出音乐是不是优美。然而这违背了丘奇定理:没有切实可靠的方法来区分TNT的定理和非定理。类似地还有塔斯基-丘奇-图灵的描述:没有切实可靠的方法来区分真的数论语句和假的数论语句。它还有许多表述形式:

  • 标准形式:把数分成两类的任何一个心智过程都可以用FlooP程序来描述
  • 大众过程形式:把数分成两类的任何一个可以用语言完美传达的心智过程都可以用FlooP程序来描述
  • 同构形式:把数分成两类的任何一个可以用语言完美传达的心智过程都可以用FlooP程序来描述,且心智过程和FlooP在下面意义上同构:某个层次上,计算机和大脑执行的步骤间存在对应

拉马努金和一些神童似乎有神谕一般突破这种限制的能力,似乎能绕过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过这只是因为这些人的中间步骤完成的十分迅速而已,他们也不是通过某种顿悟式的闪念来得到答案。有一个简单的证据是,当数字变大时,答案出来的就慢了。

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作为基质,本身并没有意义,它之上各种符号的意义是在进化环境中作为后效出现的。因此计算机在模拟神经元网络时,原则上可以用可执行的计算来描述。可以因此给出丘奇-图灵命题的另外2种形式:

  • 微观形式: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行为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也就是说,任何元素的行为都可以用一个FlooP程序来计算到任意精确的程度
  • 简化论形式:全部的大脑过程可以用一个可计算的基质导出,这也是人工智能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人工智能的一个意义在于可能会有一些意义重大的智能特征是漂浮在这种生物大脑基质以外的基质之上的。

当然,人工智能绝不只是简单的大脑模拟。

回到螃蟹的问题,美感是不是大脑过程;对此,作者认为大脑能做的某些事情都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但计算机不能代替灵魂。尽管美感是个非理性过程,但不代表它和计算机就不相容。因为,低层次的理性不妨碍高层次的非理性。大脑都是由简单的神经元组成,但也会想出悖论,换句话说,大脑是理性的,但心智不是。书里用类似的说法,驳斥了卢卡斯机器不如心智的观点,然后给出了丘奇-图灵论题的最后一种形式。

  • 人工智能形式:任何种类的四年制过程都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模拟,而程序语言和FlooP一样强,也可以说递归函数都可以用这种语言程序化。

美来源于形式,形式通过共鸣来传达,无法语言传递。字面意义的“句法性质”很好表述,但是形式的语义方面则需要无尽头的检验,它是经验编码的,和无数客体存在联系,且在不同人心里都可能引起不同解释器的反应。

施德鲁,人设计的玩具

小品展示了“施德鲁”这个新的AI模型对语言的理解。

人工智能:回顾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知识表示

图灵在自己对计算机和智能的研究中,提出过图灵测验的过程,即机器能否在交谈中向人隐藏自己是机器的能力,图灵对于机器是否能有思维的讨论在那个年代遇到了许多反对意见。在作者的年代,人工智能很显然进步了许多,后面的篇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的综述式的介绍。

人工智能的起步很早,在19世纪,布尔和德·摩根就提出了“思维定律”——本质上是命题演算——因此迈出人工智能软件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服战,越来越多“智能”的成果涌现出来。似乎某个心智功能被程序化之后,人们一旦习惯这种存在便不再把它当做“真正的思维”本质成分。换句话说,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是尚未做到的部分。书里列出了人工智能的下面一些领域:

  • 机器翻译
  • 博弈
    • 象棋
    • 跳棋
    • 围棋
    • 五子棋
    • 扑克
    • 桥牌
  • 数学定理证明
  • 数学符号处理
    • 积分
    • 化简
    • 级数求和
  • 视觉
    • 文本识别
    • 图像识别
  • 听觉
    • 词汇识别
    • 语句时别
  • 自然语言理解
    • 特定领域回答问题
    • 复杂句的语法分析
    • 基于现实世界理解一段话
    • 解决有歧义的指代关系
  • 自然语言生成
    • 抽象的诗
    • 随机的语段
    • 输出内部知识表示
  • 创造艺术
    • 写诗
    • 写小说
    • 计算机绘画(AIGC)
    • 音乐创作
  • 类比思维
    • 启发式数学证明
  • 学习
    • 形成概念
    • 参数调整

后面的章节里,对各领域做了简单的介绍,在机器翻译、棋类策略、数学证明、音乐创作里都能看到,机器似乎只是把编程者的思维具体展现了出来,它本身还是做的机械式的事情。在定理证明里,人工智能使用了问题分解的手段,把一个总目标分解成要推导的局部目标,然后在不断递归,最终到可以明确看到路径的地步。不过问题分解的路径也是有讲究的,有些看似“绕远路”的路径实际上在全局上确实更近的解法。而发现这一点需要一些直觉,也许这种直觉就是智能的灵光一闪。这也像在之前讨论过的W方式和J方式,需要W方式跳出系统观察才能发现捷径。

知识表示在人工智能李也是重要的命题,它可以以描述性(死记硬背)的也可以是过程性(需要推导)的,前者像是DNA,存储体积更小,像是“数据”一样;后者像是蛋白质,体积更大但有可操作性,就像“程序”一样。组块化的知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联系。知识的表示和加工有演绎式类比式。前者更像数理逻辑里的推导过程,后者则通过同构的思路唤起知识。当一个人在遗忘的时候,往往是指失去了通往相关信息的通路,而不是物理上删除或损坏了

在本章的后半段,书中对自然语言和音乐的语法做了探讨。最后对“施德鲁”里使用的高级Planner语言做了介绍,自然语言里句法语义的混杂让语句的理解变得困难,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通过设计Planner这样的高级语言去提供更靠近自然语言的可能性。

对实

小品里,借由阿基里斯和螃蟹邀请乌龟和树懒来家里做客看橄榄球赛,展示了一个可以展现不同假设反应到实际的电视机,小品和电视机里都出现了矛盾的画面,比如两只左手。

人工智能:展望

框架、邦加德问题、模板、同一性检测器、概念网络、元描述、酶、裂变、聚变、受迫匹配

在小品里,能看到一些偏离现实的虚拟场景,就像是“差一点儿”或者“万一……,那么”的这种想象。人类似乎很容易很容易在固定一些不变的场景下,想象可变部分变化后的样子。这也许这是创造力和洞察力来源的根本。同时,人们很容易区分出三种符号:

  • 有的符号是常量,我们默认它们不变,作为大背景出现,例如三维的世界,或者是看足球赛时候的规则
  • 有的符号是参量,在需要的时候变化,作为动态背景出现,例如天气、球赛的场地
  • 有的符号是变量,就是在心智里面最容易“滑来滑去”的部分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存在框架的概念,框架可以理解成一套上下文,在不提供更多信息时它带有默认值,如夜晚的框架就会有一个月亮,框架之间也可以相互插入。后面作者用邦加德问题来谈论了模式识别里的一些方法论,并类比人类从基因里集成的难以捉摸的性质。如

  • 预处理成原子微词汇表,如三角形,原型
  • 更高层一点的描述,如上、下、大、小、平行、靠近
  • 使用模板试图构造描述,利用同一性检测器概括模式规律。其中模板通过微词汇关联得到的概念网络来启发式生成,而同一性检测器则去检查模板的正确性
  • 有的模式可能需要在更高层总结,这时需要用滑动来尝试,从而“发明”一些概念
  • 更进一步的,可以在得到的模板里发现共性,从而得到元描述,譬如,某个模板里的槽都会被填入“三次”
  • 有时还需要用集聚和过滤的办法来忽略一些细节抑或关注一些系列

之后,书里将邦加德问题里的思路联系到科学研究和人类思维中,甚至是和酶做了类比,进入提出符号聚变和裂变的概念。这段意在将好几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放到一起找相同点,但写得有点神神叨叨了。之后对于概念骨架(比喻对象间的共同点)和多重表示(一个概念的多种理解来跟比喻对象匹配上)的介绍也是有点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之后,书里提出了“出入口”的概念,即脑海里的意象——事件、对象、思想——都有一个“把柄”,譬如收音机的把柄可以是“音乐产生器”或者“烦恼解除器”,在这些把柄间存在精神隔板,避免人在自由联想时过于自由。但这种隔板也不百分百牢靠,就像懂得多种语言的翻译在翻译某个词的时候,就可能想到另外一种语言上的答案。

在艺术作品里,受迫匹配经常出现。即强行寻找意象和本质的深刻同构,事物的各种细节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这种同构基本都能成功。譬如在政治漫画里画了一个政治家和一头大象,观者总有办法将他们关联起来。当然受迫匹配也有优劣之分,要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牵强才是最妙的。就像和弦一样,离得太近太远都不好听,得是恰好的距离。

本章最后,作者用设问的方式抛出了10个和人工智能未来有关的问题,里面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有:

  • 程序在有人类一样复杂的情感前,只能谱写机械式的乐曲,缺失灵魂
  • 情感无法在机器中模拟,机器只能做到哭这件事情,但没法体会到哭代表的情绪
  • 人工智能的终点做加法可能比现在的机械计算机还慢
  • 当人工智能足够智能时,人将无法精准控制它,就像人无法精准控制另一个人一样
  • 终极人工智能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很不同,人看待终极人工智能时也许并不能理解,就像人无法理解另一颗星球上拥有智能的外星人一样

树懒卡农

这则小品用树懒、阿基里斯、乌龟同构了巴赫的《音乐的奉献》中一首卡农,并命名树懒卡农。

怪圈。或缠结的层次结构

缠结、怪圈、证据、心智、符号-对象、主义、无限升高的卡农

本章作为全书最后一章,试图在上面所有章节谈论的事情间寻找一种共性。在开头,作者引入了塞缪尔的机器不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是实现已明确化的人类程序员的意向,或是依照程序员所指定的规则从这些意向中导出的子意向”,因此对意愿的任何机械化都需要一种无穷回归,因为机器在得到指令前不会做任何事。但其实像人一样,有些最底层的规则——它们不需要依赖“元规则”——是嵌入在硬件中的。就像人的动机都来自遗传的物理基质。

在之后,梳理给出了可以自我表示的跳棋、作者三角形、艾舍尔的《画手》三个例子,它们都涉及自我指代的缠结层次,但也都有一个独立在缠结层次外的“不受影响”的观察层次,就像W方式一样。自我表示的跳棋里是不变的规则,作者三角形里是看书的读者,艾舍尔的《画手》里则是画作的欣赏者。在人类大脑心智中,缠结的符号层次下也有独立的神经元层次。

现实生活也有能发现这种怪圈,比如政府里相互的信用背书,又或者伪科学证伪中对于证据的无穷递归证明,最终都可以通过更低层次的限制解决争议。不过要把哥德尔映射到其他学科上时,也不能迷信的逐字逐句翻译。它带来的只是启发价值,譬如

  • 我们人类在认识自己的心智和大脑时,是否也存在某种模糊的哥德尔式循环,限制个人认识自己心灵时所能达到的程度。
  • 所有元数学和计算理论中的限制性定理都说明:一旦表示自身结构的能力达到某个临界点,那就无法完整地表示自己
  • 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自我的神秘性,你可以幻想但没法跳出自己之外
  • 在科学领域经常被批评偏向主体-客体“二元论”,之前研究被观察对象很多,现在也开始更多研究观察者了,譬如量子力学里观察者相关研究和人工智能
  • 艺术中也有符号-对象二分法,符号即想表达的内容,对象即意象。在现代艺术中,也开始刻意混淆“使用”和“谈论”。譬如一些语义错觉画里赤裸地突出体现对象(马格利特作品里画之外的水果,烟斗)、Cage著名的《4分33秒》直接将空白作为符号。艺术作品本身的框架效应会让欣赏者试图寻找里面的意义,而艺术家本意则仅仅只是对象本身,这种禅宗式的艺术对象传达了缠结的层次结构,这也是现代艺术难懂的原因

那么哥德尔定理会限制我们的心智吗?看起来是不会的。我们从神经元到符号中间的层次模糊和对心智的不可捉摸背后并非一定有某种哥德尔式的缠结。这可能仅仅是命运的一个偶然结果。我们大脑的进化碰巧未能强到理解它自己。但就像我们用W方式从更高角度去解释G的非定理性,也可能存在某个解释心智的高层方式,只是我们还没发现或发现不了而已。

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底层的物理因果关系,不过是不同层次的“共鸣”形成了几乎不可分析的高层符号。也只有到符号这个层次,我们才能谈论自我意志的存在,它在更下的层次只是无情的自然规律,而并非出自任何深切渴望。但这种符号并不能控制在它之下的所有内部过程,使得它的工作过程看起来是一种“直觉”,而缺乏完全的理解。

本章的最后,又回到艾舍尔的《画廊》和巴赫《无限升高的卡农》,这两个作品里都有着自指的缠结。而在《无限升高的卡农》里,借助了谢泼德音调看起来在不断升高,但最后又回到原声调,就像本书一样,以巴赫《音乐的奉献》开始,又以它做结。

六部无插入赋格

最后一个小品借用阿基里斯、螃蟹、乌龟、“作者”、巴比奇、图灵6个角色,类比《六部无插入赋格》中的6个声部,最终引出本书和巴赫的《六部无插入赋格》和全书开头形成回环,实在是妙极。不仅如此,其中的内容设计也尽显精妙:

  • 阿基里斯开头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讨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6个学者类比小品里的6个角色
  • “没有这种噪音我照样行”共出现6次,就像6个声部,最后一次是变奏的“有这种噪音我照样行”
  • 作者直接进入小品里作为角色出场,和书中的角色对话,打破了第四面墙,形成了神奇的缠结结构
  • “无插入赋格”在小品里通过插在句子中10次出现,其中有1次3连出现和1次倒序连带正序出现
  • “甭提多棒了”在小品里5次出现
  • 巴比奇和图灵相互编程实现对方实现了一种缠结
  • “作者”和乌龟的交流介绍了本小品用人物模拟声部的思路,达成了自指
  • 螃蟹主题的音符是C-Eb-G-Ab-B-B-A-B,倒过来正是Babbage,C,即巴比奇
  • “作者”、螃蟹、巴比奇三人用几乎一样的语段类比螃蟹主题里的波音
  • 乌龟、巴比奇、图灵三人用几乎一样的语段类比三和弦
  • 在小品后半段通过拆字的方式在语段中嵌入了“侯世达”,类比了巴赫在六部无插入赋格里的最高两个声部嵌入了自己的名字[BACH]
  • 小品的最后,大家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准备演奏《音乐的奉献》中《六部无插入赋格》,就像全书的开头一样,所以这个小品其实也是序章的引子,就像最后一句写的那样

无插入赋格”之后插入导言将有“无穷升高的卡农”的风

--EN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