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Part 4 - 应用

参考《社会心理学》 David G. Myers 第8版

社会心理学 Part 1 - 导论 & 社会思维
社会心理学 Part 2 -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Part 3 - 社会关系

临床领域的应用

有时候你会遭遇生活中不顺的事情,这时关注自我的焦虑会让你的情绪更加糟糕。临床心理学将社会心理学一些概念和社会中实际应用连接起来。

临床诊断的误差

与非临床心理学家相比,临床心理学家更欢迎依赖于感受而非公式、统计分析的认识方式。临床诊断也是社会决策的一种,所以也会受到之前提到的错觉影响。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可能导致错误印象的原因,以避免严重的误诊。

  • 相关错觉,当研究领域难以做到定量时,就容易形成假相关性。查普曼等人的实验发现,假如学生或心理学家期望得到一种相关,那么他们大多数能得到这种相关。
  • 事后聪明和过分自信,人们在先入为主时很容易陷入过分自信,另外人们很容易从结论倒推到线索,形成事后聪明;事先知道某人自杀的被试更倾向于从材料中预见到他的自杀行为。
  • 自我证实的诊断,由于临床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询问问题,人们也往往会提供符合临床医生期望的信息。斯奈德和斯旺发现,人们总是寻找能够验证某一特质的信息来做测验,当面对一堆结构化的题目可以选择时,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在测验被试是否外向时,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容易引起外向行为的问题。
  • 统计预测优于临床预测。面试就是一个例子。在能进行访谈的情况下,临床心理学家的预测会更为差劲。对此的一个解释是,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要避免上面的误区就要相信数据,依赖于记录而非记忆,结合科学方法来验证假设——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心理问题

抑郁

Alloy和Abramson的实验发现,抑郁的学生能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控制程度。这种抑郁现实主义似乎说明,普通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抑郁的人则有更清醒的认识,他们身份并没有体现出普通人的过分利己、控制错觉、对未来的不现实预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是建立在能把事情看得比实际好一些,并能在黯淡的现实中看到光明的能力上。

抑郁还体现在消极的解释风格,抑郁的人更倾向于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普遍的内在的。抑郁心境带来负面思维,负面思维又可以导致抑郁心境,形成恶性循环。有时这种负面思维可以使我们在面对未来生活时采用更好的策略,而抑郁倾向的人则总是自我关注的反思和自责。

压力导致的思虑受到消极归因的过滤和影响,很容易导致抑郁,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是变得抑郁。相反,当人们不那么关注自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外的事情上时,会更容易得到快乐。抑郁是负性认知的原因和结果。

孤独

孤独不等于孤单。感到孤独是感到被一个群体排斥、不被周围人喜欢、不能分享自身感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男性更容易在被群体孤立时感到孤独,女性则是在被剥夺了一段亲密关系后更容易感到孤独。这似乎也验证了,男性的关系往往是肩并肩的,而女性的关系往往是面对面的。

孤独更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认知,由于自我表露困难,他们蔑视自我表露太快太多的人,他们往往过度敏感,而且自尊较低。与不孤独的人相比,他们在和陌生人聊天时,更多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很少关心谈话对象的情况。

焦虑

社会焦虑,即当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焦虑。比如:

  • 和身居高位的人交往
  • 在一个评价场景下
  • 过分敏感
  • 身处一个新奇的没有概念的情境中,对社交规则并不熟悉

这种情形下的自然倾向就是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谨言慎行,不过分自信,和善且保持微笑。害羞是一种以过度敏感和担心别人想法为特征的社会焦虑。这种倾向的极端就是偏执狂,他们常常高估了其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程度。

为了减少这种社会焦虑,有些人会求助于酒精,通过酒精降低自我意识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酒精滥用和焦虑也可以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为自己贴上焦虑、害羞、酗酒的标签,就能为失败提供借口。但如果我们给害羞的人提供另一种更为方便地解释他们焦虑和失败的说法,他们就很可能放弃上面那种策略,从而变得不再害羞。

疾病

在工业时代。至少一半的死亡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对疾病的反应

  • 一旦发现症状,我们通常会用熟悉的疾病模式去解释,医科学生有时候会把病人的症状归结为最近学习的疾病模式
  • 有些疾病是社会性构造的,如女性在经期前两三天,会更多感受到抑郁、紧张和易怒。实际上,这些感受会时常出现,但在生理周期临近时,就会被归结为经前综合征(PMS)。那些回忆自己经前情绪不佳的女性,在以记录的每日报告中并未表现出和其他时候的差别
  • 人们认为症状来自于身体而不是心理时,他们会更愿意寻求治疗。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报告症状,一方面她们对自己的内在状况更关注,另一方面,她们更愿意承认自己是软弱的,并寻求帮助
  • 医生为病人开出的治疗方案更易理解时,病人更愿意接受治疗指示。如有40%存活几率就比有60%不能存活几率要更容易被接受

情绪与疾病

心脏病和一种好斗的、缺乏耐心的以及易怒(很重要的一点)的人格相关联。消极情绪导致了慢性病人中抑郁和焦虑的高发率。

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反应更消极,血液中检查表现出免疫反应更低。同样地,经受高度压力体验的人更易患病。

乐观主义者——那些对好事有稳定、普遍、内在解释的人通常比悲观主义者活得长。健康行为——运动、良好的营养条件、不酗酒都是促进乐观主义者长寿的基本因素。有研究者相信,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归因放个是一剂良药,著名的安慰剂效应就是一个应用(你认为一种治疗会起作用,那么它就会起作用)。

社会心理治疗

社会心理学的治疗是不存在的,有的是利用社会心理学原则的现有治疗技术。下面是一些例子。

外显行为引发内在变化

态度来源于行为。我们即使不能通过意志力控制我们的感情,也能够通过行为来间接影响它。实验发现,我们说过的有关自己的话,能够影响我们的感觉,被实验者引导写自我赞美散文的被试表现出了更高的自尊。

对选择的知觉也很重要,被提醒是自愿选择减肥计划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也获得了更好的减肥效果。

打破恶性循环

通过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转变消极思维,可以改善抑郁、孤独、社会性焦虑等等情况。

  • 社会技能训练让个体可以在安全情境下练习新的行为,随着个体开始享受应对自如的好处,一个更加积极的自我知觉就可以形成。在人们在被引导下做出改变,他们才会倾向于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帮助,从而认可自己是有社会能力的。而这是咨询做不到的。
  • 有些情况下,人们拥有社会技能,但是身边吹毛求疵的人是他们认为没有。解释风格疗法帮助他们通过每日记录,将成功的一部分归因于内在,失败的一部分归因于外在,从而利用改变归因改善了他们的消极情绪

利用内在归因

一旦人们有所提高,将其归因于受自己控制的因素而非外在时,效果最为持久。相反,强制性手段会引发最强烈和迅速的行为改变,但是随着强制性手段消失,改变也会很快消失。

在一个减肥计划的实验中,被要求将饮食计划归因于自己的一组在减肥后保持了减肥效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做到了

利用社会影响

使用周到的中心途径提供更持久的态度和行为转变(说服)。因此,在治疗中,不要引起病人对专家表面上的同意,而是要改变病人自己的思维。治疗师的任务只是提供意见,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并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引导积极有利的想法。

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在1620年《思想录》中的一句话:

人们通常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

社会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亲密关系会更多带来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疾病。

亲密关系可以预测健康,那些给予最多社会支持的人寿命更长。这么来看,付出比仅仅是索取对自己更好。相反失去人际纽带则会增大患病可能性。在超过80个研究中,心血管及免疫系统的良好运行和社会支持呈现正相关。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朋友的建议、帮助、安慰的确是一剂良药。积极应对相比抑制情感,更有助于避开疾病风险。

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地区,人们的寿命也相对较短。

除了健康,亲密关系也会带来幸福感。在个人主义国家中,那些报告集体主义倾向的人幸福感也相对较高。友谊和婚姻都能促进幸福感。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大多数有依恋关系的人比没有的人更为幸福。已婚者报告感到更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当然,与是否结婚相比,更重要的是婚姻质量,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已婚者婚姻是幸福的。

为什么已婚的人普遍更加幸福?一方面,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种持久的、支持性的、亲密的人际关系,且更少感到孤独;另一方面,婚姻提供了配偶和伴侣的角色,这可以提供自尊的额外来源。举例,当工作失败时,我们还可以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丈夫和一个好父亲。

提升幸福感有些可以考虑的地方:

  • 控制你的时间,幸福的人感觉到他们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这从他们对时间的掌握开始
  • 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发挥你的技能
  • 参加运动,获得健康身体
  • 保证充足睡眠,从而获得积极和精力旺盛的生活
  • 优先考虑亲密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珍视这样的关系,不要认为他们对你好是理所当然
  • 关注自我以外的事,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 照顾自己的精神自我

司法领域的应用

目击者的证词可靠吗

证词的说服力受到生动性影响。

  • 生动的轶事和个人证词往往比强有力、抽象的信息更有说服力。实际上,目击者的生动解释很难被从陪审员的脑中抹除。
  • 但是,目击者描述的生动并不代表描述的正确性。甚至有时,对细节描述较差的目击者反而能提供最准确的信息。

目击者证词并不总是正确的,在研究中证实,目击者常因过于自信而有失准确。而这种自信让陪审员觉得证词更可靠。除非条件非常合适,最烦外貌特征非常显著,否则目击者确信程度和证词准确性只有中等程度相关。毕竟人眼不是摄像机,在视角、表情、光线上的细微差别人是不易察觉到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当时所知觉到的,一部分是基于我们的预期、看法和当前知识。

另外,在误导信息影响下,目击者可以回忆起错误的过去,并坚信记忆是真实的。重述也能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回忆起来的东西,如接受了被告律师采访后,目击者给法官的证词更偏向被告。

人的记忆是不准确的,给予目击者证词的不同反馈,也会影响之后目击者的认识和证词。

提高证词准确性

  • 开放式、没有立场的答案很简单的问题
  • 充足的不受打断的时间回想
  • 准确的辨识总是自动的涌现的不太费力的
  • 在列队指认时明确他们看到的人可能在、也可能不在这个队列里,让目击者一次只看一个人,只给出“是”或“不是”这样简单的回答
  • 使用上面的经验训练陪审团

影响陪审团判断的因素

陪审团能撇开偏见,以事实为根据,达成一致的判决。此时,事实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做社会决策时,如被告是否有意犯罪,就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被告特征

  • 地位较高的被告常得到更为宽大的处理
  • 漂亮的人们看起来更像好人
  • 在证据不足或很模糊时,审判会受到被告外表的影响。如果被定罪,没有吸引力的人使人们觉得更加危险,特别是性侵犯案件
  • 和陪审团的相似性会带来好感,从而激发陪审团的同情心

法官指示

  • 法官给陪审团的提示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如提醒陪审团忽略不被允许的证据,如被告此前的负面事件。即使陪审员事先发誓保证公正性也不能避免这种影响。
  • 有时,法官的声明反而会造成陪审员的逆反。

所以法官通常会事先提醒陪审团注意某些特定类型的证据是无关的。

陪审员个体如何受影响

陪审员的理解

  • 律师以叙事这样生动的形式展示证据时,陪审员最易被说服
  • 法官给予的标准法律术语可能并不能让陪审员理解,从而易走说服外部途径的人容易感情用事,做出过早的判断
  • 陪审员对统计信息意义的理解有限

陪审团的选择

  • 审讯律师可以通过排除对自己委托人有偏见的陪审员获得令人满意的审判结果。不过,正如全书最开始提到,态度和个人特征也并不总能预测判决
  • 陪审员公开做公正誓言和法官促使其公正的指示,都可以使绝大多数陪审员遵循公正准则
  • 只有证据模糊时,陪审员的个性和总体态度才产生影响

“死刑认定”陪审员

倾向于死刑定罪的陪审员往往更加专断——更加严厉和具有惩罚性,无视可以减轻罪责的情况,对社会底层的人也更加傲慢。

群体因素对陪审员的影响

群体影响在陪审团中起着作用。群体裁决通常是最初被至少2/3陪审员支持的选择。没有达到时,陪审团往往会悬置不决。

但少数派影响也是存在的。如果占少数的陪审员能够保持一致,坚持不懈,信心十足,他们将最有说服力,特别是在成功引起倒戈时。社会地位高的男性陪审员往往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另外,支持无罪的少数派会比支持顶嘴的少数派拥有更多成功机会。

受到群体极化影响,高专断小组在最初建议建立惩罚时,商议后会更为严厉;相反,低专断小组商议后会更加宽大。

社会心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全球危机

人口爆炸、工业化导致的生态恶化带来全球危机,促使我们需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 提高科技效率和农业生产率,发展生态科技
  • 控制消费和人口数量,以公共利益取代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倡导公共的思维方式,鼓励学校个性化教育

物质主义和财富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财富和幸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的确,当人们感到不确定、不安全和贫困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财富的观念会比较流行。缺乏安全感时,人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的情绪提升。70年代以来,物质主义日益膨胀,精神信仰在日益消退。

然而幸福感和财富并不是严格挂钩的:

  • 发达国家中会有更多感到满意的人,但是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国家中,国家财富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就不存在了
  • 对于富有的人,金钱既可以增加快乐也可以减少快乐
  • 个人持久的幸福感并不随个人财富增多而增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民众信心提高

为何物质主义不能让人满意

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人体幸福感越低,转而追求亲密感,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奋斗的人会体验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什么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让我们更快乐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人类的适应能力,第一章中提到,我们通常会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适应水平现象意味着成功和失败,满意和不满都是相对于当下状态而言的。如果我们不断成功,我们会很快适应成功,以前的良好事件现在会变成中性事件,以前的中性事件现在让人感到失落。Brickman和Campbell指出,“当我们沉浸在某总成就带来的满足感时,它会迅速消退,并以一种冷漠感和更高的努力程度取代”。

支出增长以适应收入增长 —— 帕金森第二定律

另一个是社会比较的广泛存在。就像高考和大学志愿一样,人类的判断是由比较得出的。我们感觉到的好坏也依赖于我们和谁比较。所以说,社会贫富差距较小时,收入更均等,身边没有人明显超过自己,人民幸福感会得到提升。向上社会比较又会带来相对剥夺,从而让人一直处于不满意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给予的帮助

  • 调整适应,正确认识社会比较,有时可以向下社会比较
  • 后物质主义逐渐显露,新一代人开始成熟起来,对人际关系、自然平衡的关注在逐渐增加。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两大潮流:寻找精神港湾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追求。
  • 用行动提高生活质量
    • 亲密、支持性的关系
    • 团体信仰
    • 积极的特质
    • 集中精力(投入精神)于热爱的事业或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