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 宏观经济学原理笔记

宏观经济学中的数据

一国收入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本章主要考察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同时衡量着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支出和总收入。因为对于一个整体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衡量方式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个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 既定时期:一般是一个季度公布一次,统计时会调整季度数据,避开季节性周期
  • 一个国家内:GDP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内。即外国人在本国的工作产出会计入GDP,但是本国人在外国的产出则不会
  • 所有:GDP包括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物品,如家庭内生产和消费没有进入市场的这种则不会被计入
  • 生产的: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交易,比如二手车
  • 最终:GDP只包括最终物品,而不包含中间物品。当然如果生产出来的中间物品没有被使用,而是增加了企业存货,这时可以暂时算作最终物品
  • 物品和服务:实体物品和无形服务
  • 市场价值:市场价格能反映物品的价值,如鱼子酱就是比汉堡包要贵

上面这种描述是从支出出发,也可以从收入角度出发。还有几个和GDP类似的指标:

  •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国永久居民赚到的收入
  •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GNP减去折旧
  •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和服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几乎和NNP相等
  •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国民收入不同,它不包括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是没有支付给所得者的收入
  •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扣减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如个税、非税收支付

组成部分

Y = C + I + G + NX

其中Y是GDP,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购买,NX是净出口。

  •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外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教育支出。
  • 投资: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把汗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政府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一部分“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补助,不计入考虑
  • 净出口:外国与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去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

真实GDP和名义GDP

GDP的增长来自两种形式:

  • 生产了更多的物品的服务
  • 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增高

真实GDP去掉了物价水平的增长部分,使用固定在过去水平上的价格评价现期生产。真实GDP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基年,然后用基年的价格计算各年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由于真实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只会反映产量的变动。真实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要优于名义GDP。

对应的有GDP平减指数的概念,用于衡量物价水平。它等于名义GDP除以真实GDP再乘以100。通常我们用通货膨胀来描述经济中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它可以由两年的GDP平减指数推算出来。

GDP能衡量幸福吗

GDP是个好指标,但是不是全面的指标。大多数人都希望有更高的收入和支出,人均GDP自然成为平均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然后在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方面,GDP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因素。不过,GDP倒是衡量我们追求这些方面的能力。

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服务,是较常用的通货膨胀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

消费物价指数(Customer Price Index,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一般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并发布,包含下面几步:

  • 确定“篮子”:即根据购买数量的多少,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订下不同物品的权数
  • 找出价格:确定时间点上的物品物价
  • 计算不同权数下所有物品的总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通过CPI的增长率确定通货膨胀率

一般在统计CPI的同时,也会统计生产物价指数,即衡量企业而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由于企业最终会把这些费用以更高价格转移给消费者,它对于预测CPI的变动是有意义的。在使用CPI的时候会遇到3个问题:

  • CPI无法衡量消费者的替代偏好,即使用便宜的物品替代昂贵的物品
  • CPI无法衡量新物品的引进带来的生活费用下降
  • CPI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CPI和GDP平减指数比较相似,都可以衡量物价的变化,但由于计算方式的不同,两个数字还是有所差异:

  • GDP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价格,而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服务,如波音生产的飞机会影响GDP,但不会影响CPI;石油价格的上涨对CPI影响很大,但是对GDP影响较小
  • GDP平减指数在加权时跟现期生产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比例有关,而CPI则是通过固定篮子的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来计算

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经济变量

  • 衡量物价水平的目的之一是能让我们比较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使用物价水平指数换算就可以比较不同时代明星的薪水或是电影的票房。
  • 当某货币量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按物价水平变动校正时,成为通货膨胀的指数化
  • 储蓄时,名义利率只衡量货币量的变动,真实利率是根据通货膨胀校正后的衡量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利率。除非通货紧缩,否则名义利率永远大于真实利率
    • 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生产与增长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捕获鱼类的生产率直接影响他能享用多少食物。生产率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 人均物质资本,即人均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或简称为资本。工具越多,越高级,自然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资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 人均人力资本,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或培训得到,实际上,学生的日常学习就是用来未来生产的人力资本
  • 人均自然资源,即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投入
  • 技术知识,即对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而人力资本是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以上几点可以构成生产函数:Y=AF(L,K,H,N)。其中:

  • L指劳动量
  • A代表生产技术
  • K代表物质资本
  • N代表自然资源

去掉规模带来的收益能得到Y/L=AF(1, K/L, H/L, N/L)。即生产率取决于技术知识、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和人均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

上面提到的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那么那些政策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呢?

  • 储蓄和投资:即减少现期资源的消费,用于投资资本的生产。不过资本会受到收益递减追赶效应的影响,即随着资源的投入,边际产出越来越少,且贫穷的国家在同样政策下的增长更高
  • 来自国外的投资:一种是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叫做外国直接投资,或者由外国实体购买国内公司的股票,叫做外国有价证券投资。这种投资可以有效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因此大多数穷国都鼓励吸引外国投资
  • 教育: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且具有正外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积极影响。不过,人才外流是穷国面临的一个问题
  • 健康与营养:健康的身体可以使工人获得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产权和政治稳定:尊重产权即保护人们对自己拥有资源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尊重产权的环境下,人们不糊积极地利用资源;类似地,稳定的政治可以比较好地保护产权。经济繁荣也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 自由贸易:外向型经济比内向型经济更容易提高生活水平
  • 研究与开发:对技术知识研究的鼓励或者资助
  • 人口增长:正面上,人口增长带来劳动力规模提升,且消费人群提升,同时从事技术研究的人更多;反面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紧张(这个可以通过创造新技术改善),稀释了资本存量,比如人力资本。

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

前面提到了,储蓄和投资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然后储蓄和投资间是需要协调的,有一些人为未来考虑将收入储蓄起来,也有一些人想借钱为新的增长中的企业投资筹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会使经济中的稀缺资源从储蓄者流动到借款者的手中。金融体系就由帮助协调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这些机构可以分为两类: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即想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它包含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 债券市场:债券即借款人向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的证明,通常会说明到期日和利率,在到期日时偿还债券利息以及本金。债券间有3个不同的特性:
    • 期限:从短期债券到长期债券甚至永久债券(只付利息,不偿还本金)。通常任务长期债券风险更高,所以利率也通常更高
    • 信用风险:即拖欠的可能性。国家发型的债券信用风险较低,利率一般也比较低;状况不稳定公司发行的垃圾债券的利率则很高。
    • 税收待遇:绝大多数债券都属于应纳税收入,而政府发行的债券则一般不需缴纳所得税
  • 股票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也代表对企业获得利润的索取权。不同于债务融资,出售股票的筹集资金方式称为权益融资。和债券相比,股票会面临公司发展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更高,然而潜在收益也会更高。公司在向公众出售股份而发行股票后,股票持有者可以在有组织的股票市场上交易。股票市场上股票的价格由股票本身的供求状况决定,即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性的预期。
    • 股票指数: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如道琼斯指数由美国最主要的30家公司平均而来,标准普尔500指数由500家主要公司股票价格计算得到

对于股市观察者来说,股票的价格、红利(公司把一些利润支付给股东,没有支付的利润称为留存收益,用于增加投资)、价格-收益比都是需要关心的关键数字。

金融中介机构

储蓄者可以借以中介机构向借款者提供资金。下面分析两种中介机构:

  • 银行:从想储蓄的人手里吸收存款,并用存款向想借款的人发放贷款,从中收取利润。同时,银行借助存款帮助创造出人们借以作为交换媒介的特殊资产,如信用卡、支票等
  •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和债券组合。它的首要优点是可以使钱不多的人也可以进行多元化投资,其次可以使普通人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者的服务。第二点会受到金融学家的质疑。在资金管理者都密切关注每家公司的前景时,跑赢市场是很困难的。实际上,有种指数基金的共同基金,按一个既定的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它的表现甚至更好些。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和投资

首先回忆一个恒等式:Y=C+I+G+NX。为了更好分析,我们考虑一个封闭经济,即NX为0的经济。换算一下得到Y-C-G=I。我们把左边算式即总收入减去消费和政府购买的结果称为国民储蓄,又叫储蓄,简写为S,因此S=I,即储蓄等于投资

假设T为政府以税收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减去转移支付(社保和福利)形式返回家庭的数量。则有S=(Y-T-C)+(T-G)。其中,(Y-T-G)称为私人储蓄,即家庭支付了税收和消费后剩下的收入,(T-G)称为公共储蓄,即政府在支付其指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T大于G时,政府得到的资金大于其指出而有预算盈余,T小于G时,政府会有预算赤字

可贷资金市场

可贷资金是指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是用于消费的所有收入

  •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有额外收入想储蓄和贷出的人。贷出可以直接购买债券或者借助银行进行。这种情况,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和企业,可以用来用抵押贷款购置住房、或者企业借款购买新设备、建设新工厂。这种情况下,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利率可以视为贷款的价格。综合上面可贷资金的供需,可以绘制出可贷资金的供求图。利率会自行调整使可贷资金供给、需求达到平衡。在分析中的“利率”指“真实利率”。

  • 储蓄激励。在这种激励下,借款成本较低,家庭和企业倾向于更多借款为投资筹资,从而利率下降且投资增加
  • 投资激励。比如对投资付税减免政策。此时会利率上升且储蓄增加
  • 政府预算赤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也就减少了可用于家庭和企业筹资的可贷资金的供给。由于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也被称为挤出。最终导致利率上升和投资减少
  • 政府预算英语,相反会增加可贷资金的攻击,减低利率并刺激投资

金融市场也是市场的一种,可贷资金的价格——利率——也由供求的力量决定。金融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它有联系着现在和未来的重要作用。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现值

现值,即用当下利率产生给定未来货币量所需的当下货币量。是基础的用来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工具。今天的钱永远比未来同样数量的钱更值钱。寻找未来货币量对应到当下货币量的过程,被称为贴现。计算现值时,会用到复利的概念,根据70规则,如果变量每年的增长率为x%,那么大约70/x年后,变量会翻一番。

风险管理

经济学家用效用的概念衡量一个人对福利或满足的主观衡量,效用函数会体现出边际递减的性质。即拥有的财富越多,获得等量财富得到的效用越少。同时,也由于边际递减性质,几乎所有人都有风险厌恶的特征。即不愿冒着失去x元的风险赌可能获得x元的可能性。那么怎么应对这种风险厌恶呢?

  • 保险市场,购买保险,用保险费的方式让保险公司帮你承担风险。保险的作用并不是消除风险,而是能够更有效的分摊风险。保险市场受到两个制约分摊能力的因素影响:
    • 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人申请保险的几率更高
    • 道德风险:购买保险后,人们规避风险的激励变小了
  • 企业特有风险多元化:即选择更丰富的不相关的股票组合,避免受到一家公司的风险影响。也即“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化只能解决企业特有风险,不能消除市场固有风险,比如金融危机。

人们可以在收益和风险间选择取舍,股票收益更高,但是标准差也更大。政府债券等安全替代品基本没有标准差,因此收益也更低。

资产评估

OK!我们现在对时间以及风险都有了了解,那么怎样去购买股票呢?股票的价格时怎么受供给和需求控制的呢?我们在购买股票的时候,更希望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低于其价值

  • 基本面分析,即对一家公司做足够详尽的分析,以确定其价值。你可以自行阅读公司年报来做研究,或者听从专业分析师的建议,再或者购买共同基金让它来帮你进行基本面分析
  • 有效市场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股市上的所有上市公司信息足够透明,也处于基金管理者的跟踪之下,他们的工作就是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进,高于时抛出;从而让价格稳定在价值附近。另外,供求均衡也决定了市场价值,即所有股票都已被公正的估价。根据这一理论,股票市场表现出信息有效,它反映了关于资产价值可获得的所有信息。从而股票价格应该是随机游走的,因为有关股票价格的所有信息都已在当下体现在价格上了。

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指数基金的业绩。即按照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的共同基金。它的表现大体上优于经过精心挑选的股票组合的共同基金。普通共同基金的频繁交易也导致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关于金融市场的研究证实了,胜过市场是极为困难的

在有效市场假说外,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资产的价格,当你评价一个股票时,你不仅必须估算企业的价值,还有估算其他人认为企业未来值多少。

失业

很显然,那些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对经济中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没有做出贡献。失业对于GDP自然是有所影响的。失业问题中包含自然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前者是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失业量。

在政府衡量失业率时,会同时统计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 就业者: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工作的人,在自己企业工作得到报酬的人,在家族企业工作但没有报酬的人等。不论是全职还是兼职都计算在内。
  • 失业者:能够工作且有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人
  • 非劳动力:上面两类以外的人,如全日制学生、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

劳动力由就业者和失业者组成。失业率也等于失业者和劳动力的比值。劳动率参工率等于劳动力和成年人口的比值。在美国的统计结果中,最佳工作年龄的女性参工率低于男性,黑人失业率更高,青少年参工率低很多,失业率也更高。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技术和社会态度的变化让女性的参工率渐渐向男性靠拢。

衡量失业其实并不仅仅是失业率那么简单。一方面,有丧失信心的工人和避免纳税等人群存在,会影响失业率指标的准确性。我们同事也要具体细分失业人群。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然而既定时间段内观察到的失业都是长期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一直失业呢?在一个理想的劳动市场,工资会调整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并保证工人充分就业。但是这只是宏观的结论,对于具体的每个人,可能有因为个人偏好和技能不匹配引发的摩擦性失业,另外,由于某些原因引发的工作岗位不足、工资高于均衡水平(最低工资法、工会、效率工资),也会带来结构性失业

寻找工作

经济中总存在失业一方面和寻找工作有关。因为部门转移或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总会带来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经济总处在变化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组织就业培训,或干脆直接发布职位。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决策交给工人和雇主。

美国的失业保险政策可以给享有的普通工人在26周内提供以前工资50%的补助。这提高了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能力,但这一方面也反方面激励人们不认真找工作,和不在乎雇主对工作保障的保证。

最低工资

最低工资在少数情况下,会高于劳动市场供需平衡的均衡价格(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人的工资都大大高于最低工资)。因此,最低工资的存在值解释了那些工资极低的劳动力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这些工人通常都是年轻人、受教育少的人、从事兼职的人。

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作为工人的一种卡特尔,代表工人和雇主就津贴、工资、工作条件等进行谈判,并以罢工作为抗议手段。经过调查发现,参与工会的工人得到的收入比类似条件下,不参与工会的工人高出10%-20%。当工会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引发结构性失业。这部分因此失业的劳动力情况反而变差。政府对于工会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律加以保护。

至于工会对于经济是好是坏,没有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工会对于工人的收益是以另一些工人的损失为代价的,也有人说工会可以平衡企业的市场势力,保护工人免受企业所有者的摆布。

效率工资理论

均衡工资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企业的经营会更有效率。这也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原因。乍一听这个理论和我们的第一印象相反。但实际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人效率。

  • 工人健康,高工资可以提高工人身体素质
  • 工人流动率,高工资下,更少工人选择辞职,降低了工人流动率;企业雇佣和培训新工人也是有成本的,且新工人一开始的生产率也不如有经验的工人高
  • 高素质工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样的,高工资能吸引更好的工人来申请工作。
  • 工人忠诚度,高工资使工人更渴望保持他们的工作,从而给予工人付出最大努力的激励。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在没有货币这种被大众接受的媒介出现时,你们不得不依靠物物交换,这种经济需要需求的双向一致性,即刚好彼此都有对方想要的物品或服务;货币在经济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和服务的一组资产。它有着多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经济中通常用流动性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如货币的流动性是最强的,而房产、艺术品就比较弱。人们决定以不同形式持有自己财富时,会努力在流动性和价值储藏手段上寻求平衡。货币在流动性上很好,但是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就不大行了。

货币大体上可以分为商品货币法定货币两类:

  • 商品货币:货币本身有内在价值,如黄金
  • 法定货币:由政府法令确定的货币,没有内在价值

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称为货币存量,它包含通货(手中持有的纸币和铸币)、活期存款等。在美国有美联储负责管理法定货币制度。它主要有两个工作:

  • 管制银行并保证银行的正常运作,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者,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
  • 控制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又称货币供给,从而调节经济。美联储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银行和货币供给

你持有的货币量除了通货还包含你的活期存款。因此银行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在一家得到不贷出的银行里,准备金即存款,且准备金率为100%。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增加货币供给。如果银行将一部分存款贷出来收取利息,准备金率则小于1,这种银行也叫作部分准备金银行。准备金率是由政府管制和银行政策一同制定的。在有部分存款被贷出后,增加的货币量以贷款人的负债形式存在,整体上看增加了货币量。最终通过准备金可以产生的货币量等于准备金乘以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系数也被称为货币乘数,即1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准备金率越高,银行贷出的款越少,货币乘数也越小。准备金率为1时,货币乘数为1,银行不贷款,也不创造货币。

上面的讨论是一种简单的场景,实际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还会包括银行向其所有者发行的股票中的得到的银行资本,以及发行债券得到的债务,利用存款、债务和自身资本,银行在保留一定准备金时,可以向外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经济中许多经营活动依赖杠杆,即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银行正是利用了杠杆。银行的杠杆率是银行总资产和银行资本的比值。在下面的假设中,银行资本只有50,剩下的部分用过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得到。杠杆率为20,。资产价值5%的增加就会使所有者权益增加100%,相反如果资产价值下降超过5%,银行的资本就会减少到低于负债,从而破产

1
2
3
4
5
    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准备金 200 | 存款 800
贷款 700 | 债务 150
有价证券 100 |资本(所有者权益) 50

银行管制者要求银行持有一定量资本,保证银行能偿还储户的存款(不依赖政府帮助情况下)。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美联储主要通过影响准备金量影响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

  • 影响准备金量: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即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增大和减小货币供给;也可以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发放贷款,贷款的利率被称为贴现率。提高和降低贴现率分别会减少和鼓励向美联储借款,从而减少和增加货币供给
  • 影响准备金率: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规定银行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由于许多银行超额持有准备金,这个方法现在使用不多;还可以通过支付准备金利息,即以美联储存款的方式持有准备金时,向银行支付利息。

在实际场景中,美联储并不能控制家庭选择以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货币量,以及不能控制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所以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家的行为。比如银行挤兑。现在,银行挤兑已经不是美国银行体系或美联储的主要问题,因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保证大多数银行存款的安全。储户确信即使银行破产,他们的存款也将完好无损。

联邦基金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这种贷款是短期的,通常只有一夜。它和贴现率有所不同,一个是向银行借款,一个是向美联储借款,一般在银行缺乏准备金时,哪个方法便宜用哪个。由于金融体系各部分高度相关,联邦基金利率虽然只和银行借钱有关,但实际上也和其他类型贷款利率密切相关。美联储会定期开会确定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去实现该目标。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人们日常感受到的物价升高是通货膨胀的一种体现,相反还有通货紧缩。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中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政府发行货币过多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能并不像民众想象的那么大。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可以用来说明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决定因素。物价水平的上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每单位货币的价值下降。因此物价水平也可以看做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

而货币的价值也通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决定。

  • 货币供给: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或买入政府债券时可以减少和扩大货币供给
  • 货币需求:热门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总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当有货币注入时,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在两个稳态间的整个调整过程可以描述为:人们会试图用消费或储蓄的方式花掉超额货币供给,储蓄的方式又可以通过贷款再度转化到消费,去增加人们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成物品和服务的能力并不会随着货币注入而增加(它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技术相关),因此需求的增加引起价格上升,这增加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从而达到新的均衡。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和流通速度

大卫·休谟提出,所有的经济变量可以分为两类:名义变量是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如农民的收入,真实变量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如玉米的产量。这种将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区分开的理论成为古典二分法。根据古典分析,名义变量会受到货币制度发展影响,而货币和真实变量是基本无关的。如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的:

  • 经济中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主要取决于生产率和要素供给
  • 真实利率的调节可以使可贷资金供给平衡
  • 真实工资调整高于均衡水平时,会引起失业

这种货币供给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货币中性在短期内不完全正确,但是在长期经济上是正确的。

货币流通速度用来衡量货币易手的速度。用Y代表真实GDP,P代表GDP平减指数,M代表货币量,V作为货币流通速度,则有MV = PY,即数量方程式。在经济体中,货币流通速度基本是不变的,它主要和社会观念、人们习惯、科学发展等相关。在货币数量论中有下面几个关键结论:

  1.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2. 由于1,所以当货币量M改变时,PY也会等比例变动
  3. Y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决定,由于货币中性,它并不影响产量
  4. 由于3,M的变动会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5. 从而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税和费雪效应

尽管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有些国家政府为了更方便快捷支付其支出(通常在高额支出且税收借款能力不足时),会选择创造货币。政府在通过印发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认为在征收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这样导致的物价水平飞涨一般会随着货币制度改革而消除。

我们在前面提到,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真实利率。货币增长的变动不会影响真实利率,但是会一比一地体现在名义利率上,因为反过来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这种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率所做的调整也称为费雪效应

通货膨胀的成本

首先,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因为在物价膨胀时,出卖物品、服务的人收入也得到了膨胀。也正如上一节所说,真实收入是由真实变量决定的。不过通胀还是会带来一些成本。

  • 皮鞋成本:通货膨胀像一种税,税收这种激励的扭曲给社会带来了无谓损失。皮鞋成本字面意义是更经常去银行会使你的鞋磨损得更快。实际上是指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比如你牺牲的时间和便利。
  • 菜单成本:相反地,企业为应对通胀不得不改变定价。这种改变价格的成本成为菜单成本。
  • 通胀会扭曲相对价格,扭曲消费者的决策,从而带来资源配置不当
  • 税收扭曲:许多税收都以名义量作为标尺,通胀夸大了资本收益的规模,无形中增加了这种收入的税收负担。税收指数化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 通胀侵蚀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带来的混乱和不方便
  •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财富再分配超速通货膨胀会转移债务人负担到债权人,相反通货紧缩会增大债务人负担

整体来看,超速通胀期间,上面这些成本是可观的。不过温和通胀期间,如每年物价上涨10%以内时,这些成本的大小则还没有定论。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会减小经济中物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带来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这可能比通胀的成本更高。

面向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基本概念

我们在前面提到,贸易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因此,前面在封闭经济基础上讨论的结论有必要放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探讨。当然,首先要了解一些概念:

  • 出口
  • 进口
  • 净出口
  • 贸易余额
  • 贸易盈余、贸易赤字、贸易平衡

一个开放经济以两种方式和其他经济交易: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和服务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和出售股票、债券等资产。其中,衡量资本流动的有资本净流出的概念。它表示本国购买国外资本减去外国购买本国资本。这个值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但整体来看,净出口等于资本净流出,即NCO=NX。从概念上看,这个等式必然成立。

应用这个结论,可以很快得到:

  • 一国有贸易盈余(NX > 0)时,资本从一国流出(NCO > 0)
  • 一国有贸易赤字时(NX < 0),资本从外国流入(NCO < 0)

储蓄、投资和国际流动的关系

在GDP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Y=C+I+G+NX。其中国民储蓄S等于Y-C-G。所以可以很快得到S=I+NX。另外,从上面的结论NCO=NX,可以得出S=I+NCO。即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加上资本净流出。或者可以说储蓄有两种用途: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在封闭经济中,NCO=0,所以S=I

真实汇率和名义汇率

  • 名义汇率是国家间通货交换的比率,可以用升值以及贬值衡量这种比率的变化(或者坚挺、疲软)。
  • 真实汇率是国家间物品与服务交换的比率,它是名义汇率在价格比率的换算下得到的。一国的真实汇率是其物品和服务净出口的关键决定因素。真实汇率的下降意味着本国物品/服务更便宜,从而带来净出口增加,汇率上升则有相反效果

汇率决定理论

购买力平价是最简单的长期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长期来看,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它基于一价定律,这个定律从反证法出发,认为如果一种物品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价格,则存在套利可能,即利用价格差获益。这个获益过程会让价格还原到一致的水平。从而达到购买力平价的效果。

购买力评价也意味着真实汇率为1,即名义汇率等于外国物价水平和国内物价水平的比值。因此,当国内中央银行引发大量货币时,不仅从能买到的物品和服务来看,还是从能换取的其他通货来看,货币价值都减少了。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假定条件太理想化。

  • 许多物品和服务并不能贸易,至少不那么容易贸易
  • 不同国家的物品和服务具有差异化,这种不可替代性也削弱了套利的可能

但是从长期看,大幅度且持久的名义汇率变动还是反映了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

宏观经济理论

在上一章介绍了净出口、资本净流出、真实汇率、名义汇率等概念,这章分为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加以讨论。这两个模型的建立基于GDP是既定的,以及经济中的物价水平是既定的。

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 可贷资金市场:协调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受S=I+NCO等式的支配。在这个市场中,供给来自于国民储蓄,需求来自于投资和资本净流出。而真实利率影响供需的均衡。在真实利率上升时,会同时抑制本国人购买外国资产且吸引外国人购买本国资产。
  • 外汇市场:协调交换国内外通货的人,受NCO=NX等式的支配。在这个市场中,通货供给来自资本净流出,需求来自净出口中外国所需要的本国通货。而真实汇率影响着供需均衡。真实汇率衡量了国内外物品的相对价格。真实汇率上升时,会减少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量。由于汇率变动既影响购买外国资产,也影响这些资产的受益,这两种印象相互抵消。资本净流出的供给曲线几乎是垂直的。

开发经济中的均衡

在上面的两个市场中,资本净流出(NCO)作为两个均衡的桥梁。在上面的开放经济模型中:

  • 真实利率用来衡量未来的物品和服务相较当下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 真实汇率用来衡量国外的物品和服务相较本国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在真实利率确定后,可以得到均衡时资本净流出,从而再结合外汇市场需求曲线得到均衡时的真实汇率。

开放经济如何受政策和局势影响

上面用两个市场和供需图对宏观经济的几个关键指标进行了建模。两个市场通过资本净流出建立起联系。接下来就利用这个模型分析政策对这些指标的影响。

  • 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国民储蓄,提高真实利率,减少资本净流出,减少净出口,使贸易趋向赤字
  •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如关税或进口配额会影响进口,从而增加了美元需求,并导致真实汇率上升,但是资本净流出和净出口都不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贸易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会大于宏观经济影响
  • 政治不稳定/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增大了资本净流出,扩大了可贷资金需求和世界市场上的通货需求,并带来通货贬值和真实利率上升。相反,资本流入会让通货坚挺,并引起贸易赤字。

往往鼓励资本流出的国家,会引起通货疲软和贸易盈余,接受资本流入的国家通货坚挺和贸易赤字。

短期经济波动

经济活动有繁荣,也有衰退甚至是萧条时期,可以借助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分析。首先有三个事实:

  •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
  • 经济波动时,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产量下降时,失业上升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名义变量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影响真实变量。不过短期中,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却是有相关性的。这里我们借助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里的供给需求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供需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供给和需求是衡量整个市场而非特定市场的。

总需求曲线

整体来看,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从3个角度来看:

  • 消费-财富效应:物价下降使人们手里的财富升值,提升了购买物品和服务的能力,鼓励人们支出。
  • 投资-利率效应:物价下降引起财富升值,多余的钱会鼓励人们在投资上的支出
  • 净出口-汇率效应:物价下降时,涌入储蓄和投资的钱会引起利率下降,带来资本净流出增加,货币贬值,国内物品相对国外更便宜,刺激净出口增加,提高了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相反的,物价上升会从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角度抑制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上面这个分析是建立在货币量一定的基础上。一些因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 消费:风气、文化、税收,如鼓励向远看,会让总需求曲线左移
  • 投资:税收政策、货币供给,如短期货币供给增加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曲线右移
  • 政府购买:基础建设工程、武器航天
  • 净出口:经济复苏、萧条

总供给曲线

由于总供给曲线和真实GDP密切相关。所以在长期上,它是垂直的,但是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则是向右上方倾斜。

在长期中,能引起总供给曲线变化的是决定真实GDP的那些因素:

  • 劳动变动:受自然失业率影响,比如最低工资调整
  • 资本变动: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 自然资源变动:发现新的资源,或已有资源枯竭
  • 科学技术更新

长期中,技术和货币政策会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共同右移,从而带来持续的通货膨胀。

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即短期物价水平会影响经济中的产量,这个原因有3个相关的理论。

  • 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从而让工厂根据物价水平调整雇佣工人数目和产量
  • 粘性价格理论:即一些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滞后的(部分是因为菜单成本)。从而在物价高于当前水平时增产,低于当前水平时减产
  • 错觉理论:供给者误认为相对价格下降/上升,

三种理论都说明,当实际物价背离人们预期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会背离自然产出水平。这是个暂时存在的问题。因为人们的预期适应只是需要时间而已,但总会适应的。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也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另外,预期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引起曲线移动,预期更高时,曲线左移,预期更低时曲线右移。

经济波动的原因

根据上一节提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短期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来自:总需求曲线移动和总供给曲线移动。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步骤和之前也是通过供需图完成。

  • 总需求曲线变动:通过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得到短期变动,产量和物价波动;再通过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得到最终变动,产量还原,物价上升或下降。由短期变动到长期均衡的过程受到粘性工资等原因影响。决策者可以通过政策干预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 总供给曲线变动:同上,供给减少会引起滞涨,即产量减少和物价上升,并带来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但是长期来看,产量会回升,物价进一步上升。同样地,政策可以减缓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作为代价

货币、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上面提到,在短期经济中,可以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解释一些现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货币政策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三个因素: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中,利率效应是影响最大的。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 货币供给:美联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或改变贴现率或修改法定准备金等手段调整货币供给,因此货币供给只和美联储政策有关,与利率无关。这条曲线是垂直的
  • 货币需求: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提高了这个成本,因此货币需求向右下方倾斜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在均衡利率下,货币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提到利率的调节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这是长期角度的判断,在长期上,产量即自然产出水平是固定的,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物价水平的调整再使货币的供求平衡。但是短期内,物价总水平变化是缓慢的,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求平衡,确定的利率再影响产量水平。正好是反过来的。可贷资金理论更强调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平衡,短期决定因素上,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货币供给固定时,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较高利率,从而减少了物品和服务的盈利程度和需求量
  • 货币供给变动时,比如增加货币供给,会降低利率,增加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使需求曲线右移

美联储在政策制定上并非直接以货币供给直接作为政策工具,而是使用联邦基金利率最为目标制定政策。而根据上面的理论,使用货币供给或是利率都可以描述一个货币政策。美联储以利率作为目标时,也意味着它承诺或调整货币供给来达到这个目标。简单来记忆的话:

  • 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 增加货币供给 = 利率降低
  • 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 减少货币供给 = 利率提高
流动性陷阱

在一些特殊时期,利率甚至会降至接近0,由于名义利率不可能降低至0以下,这种时候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刺激投资支出带来的额外流动性就很难再起到作用,即流动性陷阱。当然还有其他的扩张经济的工具,如承诺未来的货币扩张来提高预期通货膨胀,或购买抵押贷款或公司债券降低这类贷款利率(量化宽松)。

美联储的目标之一是稳定总需求,因此在股市上涨时,美联储货币政策会偏向紧缩,而在股市下跌时,政策会偏向宽松。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税收

政府购买

整体上会让总需求曲线右移,但是乘数效应挤出效应会让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幅度大于和小于预期。

  • 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带来的增加了收入,刺激的消费支出,同时也让工厂雇佣更多工人,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引起连锁反应。这种正反馈有时也被称为投资加速数,如果用边际消费倾向(MPC)来衡量家庭额外收入用来消费而不是储蓄的倾向,最终乘数等于1/(1-MPC)。乘数说明经济可以将支出变动影响扩大。
  • 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刺激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的同时,必然带来利率提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阻止总需求增加。

最终政府购买带来的总需求曲线移动取决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欲望。但是影响幅度取决于家庭对税收变动持久性的判断。判断越持久,影响越大。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在是否支持政策来稳定经济上有两派意见:

  • 支持:政府应对经济中的变动的概念做出反应以便稳定总需求。因为人总有动物本能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情绪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不过有些政策的效果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政策的态度(如税收)
  • 反对:政策产生以及带来影响都有时滞,且经济预测并不一定准确,政策发生作用时很可能已不是当初的经济环境,从而带来副作用

类似税制、政府支出这样的政策可以自动适应经济变化,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征收的税随着人们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政府支出譬如福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差而增加,从而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动稳定器

通货膨胀和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长期来看,自然失业率受最低工资、工会、效率工资等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央行控制的货币供给的增长。这两个几乎互不相关。但是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变化会体现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上,增加或减少失业。总需求增加带来产量增加、失业减少和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总需求减少带来产量下降、失业上升和物价下跌、通胀减少。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和名义工资间的负相关特性,而后被发展成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间的负相关特性,并将相关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总供给曲线变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比较典型的,但根据之前的“货币中性”的观点,在长期,不可能用名义变量的控制去钉住真实变量。同样的,不能通过控制货币量去影响自然失业率和产量这些真实变量。从长期来看,失业并不取决于货币量增长和通货膨胀。它和我们在失业一章中提到的最低工资法工会谈判在职培训计划等有关。

那么又怎么去解释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呢?和总需求、总供给中说到的一样,是预期发挥的作用,预期的通货膨胀造成了短期的失业率下降。我们可以概括成下面的式子:

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 - a(实际通货膨胀 - 预期通货膨胀)

其中实际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快速调整,然而预期通货膨胀需要个人和企业慢慢适应和调整,并最终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根据这个理论,自然率假说提出,选择较高的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只能起到暂时性效果。

总供给冲击

1970到1980年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削减石油出口,导致油价飙升,总供给曲线左移,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经济陷入滞涨(产量下降、物价上升)。对于同样的通货膨胀,失业率更高;类似地,对于同样的失业率,通货膨胀效率更高。一方面,决策者希望紧缩总需求来对付通货膨胀,但这会进一步增加短期失业;另一方面,扩大总需求对付失业,则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这种两难的处境比之前更甚。这种情况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的维持时间取决于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的调整时间。

牺牲率与反通货膨胀

反通货膨胀并不等于通货紧缩,它旨在减少通货膨胀的比率,而不是把它变成负数。牺牲率可以用来衡量减少通货膨胀需要“牺牲”的每年产量。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性预期,即人们充分运用政策信息,且快速调整预期时,牺牲率并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高。最终反通货膨胀的起效速度和程度取决于人们对侦测的相信程度。

经济政策的讨论和思考

  • 是否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 是:可以采取政策来稳定总需求,从而稳定生产和就业
    • 否:政策都有时滞,需要政治过程,然而经济是有时间窗口的,错过时机就难以找回
  • 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 增加支出:传统凯恩斯主义中,衰退的原因就是总需求不足,而政府购买增加相比减税更有效率地增加总需求
    • 减税:减税可以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减税方向,超特定方向激励用户增加总需求。政府购买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未来高税收的预期从而减少消费。同时政府能否明智而迅速的花钱也是存疑的。减税对比政府购买分散了支出决策,绕开了不可靠的政治过程
  •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指定还是见机行事
    • 按规则:灵活度过高会让让滥用权力没有限制,比如总统竞选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获得暂时性比较好的就业,同时还容易存在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 灵活制定:能更快速地应对经济形式的变化,同时政治性经济周期和前后不一致性在实践中并不明显
  • 是否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
    • 是:通胀带来真实成本,同时降低通胀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
    • 否:零通胀好处并不大,然而实现零通胀的成本却是很大的,反通货膨胀引起的衰退会留下痕迹。另外,一个合理的通货膨胀不会给人们带来负担,同时还能留下更大的缓冲区域
  • 政府是否应该平衡预算
    • 是:更高的政府债务给了后代更大的负担,同时财政赤字代表负的公共储蓄,它降低了国民储蓄引起真实利率上升和投资减少。不过相对高税率来说,高债务相对好点
    • 否:下一代人身上背的债务被夸大的,如果从他们一生的收入来相比,身上背的债务并不算多。另外,政府债务也需要和其他政策放在一起看,政府债务带来的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同时也有助于财产再分配
  •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么
    • 应该:各种税收政策抑制了储蓄需求,会减少国民储蓄
    • 不应该:税收有助于增大公共储蓄,同时合理的征税也可以保证储蓄

很少有什么政策只有好处而没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