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 宏观经济学原理笔记 附:术语

正文:《经济学原理》 - 宏观经济学原理笔记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一国收入的衡量

  •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 消费:家庭处购买新住房外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活、建筑物的支出
  •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物品的支出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
  •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得到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生活费用的衡量

  •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揽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为根据通货膨胀影响校正的利率
  •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生产与增长

  •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 追赶效应:开始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和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
  •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借以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 共同基金:向公共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和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 国民储蓄(储蓄),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 私人储蓄:家庭支付税收和消费后剩下的收入
  •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
  •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 挤出: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

金融学基本工具

  •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决策的学科
  • 现值: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 终值: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赚得的利润停留在账户中赚取更多利息
  •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单独公司的风险
  •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 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信息的关于资产价格的描述

失业

  • 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比例
  •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曲线围绕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周期性背离
  •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符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带来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足或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引起的失业
  • 失业保险:工人失业时,位置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供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货币制度

  •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服务的一组资产
  • 交互媒介:卖者在购买物品和服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 价值储藏手段:人们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购买力的东西
  •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 商品货币:以由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通货使用的货币
  •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 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货币量设计的机构
  •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是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
  • 准备金率: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有1单位准备金产生的货币量
  • 银行资本:银行的所有者投入机构的资源
  • 杠杆: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投资的现有资金上
  • 杠杆率:资产和银行资本的比率
  • 资本需要量:政府管制确定的最低银行资本量
  •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 法定准备金: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 联邦基准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面向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基本概念

  • 封闭经济: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交易的经济
  • 开放经济:与其他经济交易的经济
  • 出口:在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物品和服务
  • 进口:在国外生产国内销售的物品和服务
  • 净出口:一国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
  •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去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 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 升值:能购买到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 贬值:能购买到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降低
  •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

  • 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短期经济波动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 萧条:严重的衰退
  • 自然产出水平: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正常时达到的物品与服务的生成水平
  •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需求平衡
  •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 乘数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消费支出引起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 自动稳定器: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如税制、政府支出)

通货膨胀和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和失业间短期关系的曲线
  •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失业都要回到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 牺牲率:通货膨胀降低一个百分比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比数
  • 理性预期:人们能充分利用他们可以获取到的全部信息,如政策信息等,用来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