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体制与南宋开国 ——《临安之变》摘记
汴京沦落前到南宋建国后,宋高宗赵构由一个有勇有谋有担当变得畏首畏尾屈膝苟安。以他定都临安为标志性事件,本书做了前后的展开,将偃武修文、外交软弱的草蛇灰线一一呈现。
楔子
- 黄天荡之战是宋金关系的转折点,奠定了后续南宋和金的对峙局面。金发现无法一下灭掉南宋,而南宋也开始国家重建
行都的考量
- 行都是复国的第一步,当时有3个选项:关中、荆襄、江南
- 关中是历史的选择
- 荆襄则是地理要地
- 江南是赋税繁华所在
- 因为外敌以及内乱的因素,关中和荆襄选项相继被抛弃,建康(今南京)成了最好的选择
- 建康距离前线较近,赵构动作很慢
- 从越州到扬州再到临安(今杭州)
亡国的检讨
王安石的余波,新学和洛学的党争,元祐的复兴。
- 新学的起起伏伏
- 从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推新学到宋哲宗继位,起用司马光弃用新学,带来“元祐更化”,再到宋徽宗年间,蔡京得势,新学重回巅峰。但亡国之祸让蔡京代表的王安石新学一派在南宋被清算和打压
- 南宋的合法性来自隆佑太后对赵构的支持,而隆佑太后合法性来自元祐年间宣仁太后的支持,从而确定了“最爱元祐”的思想方针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直到近代才被理性看待
- 新学里对经义的标准答案带来的意识形态固化祸害深远,北宋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南宋不复存在
- 赵构的思想喜好
- 重拾被王安石打压的诗赋考试,取消经义标准答案
- 最爱东汉光武帝
- 二程创立的儒学流派——洛学因为新学被打压,从而成为新的主流
- 北宋的亡国和理学的昌盛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尊,这也是主战派的精神支柱
独裁政治
- 宋朝以来,科举繁盛,世家、贵族、地方势力衰微,士大夫成为权力主角,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南宋后,言官势力大不如前,权力集中在宰相和皇帝手里。宰相就是皇帝的职业代理人
- 宋高宗一朝,为顺应不同的局势,赵构频繁更换宰相
- 秦桧的重任背后是洛学人士的帮助,在得到赵构信任后,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秦桧去世
收复的努力
南宋的北伐尝试和伪齐政权的斗争。
- 伪齐政权迁都汴京,和绍兴二年的北伐失败标志宋齐关系从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对抗
- 在南宋朝廷还在为是战是和讨论时,地方军阀就开始了自主北伐
- 在确定了和议路线后,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后,被赵构叫停
- 伪齐政权不是没有努力过,只不过金兵的战斗意志不强,多次南征成果有限。南宋行都也迁至建康
历史转折点
- 北宋对武将跋扈治理的经验流传到了南宋
- 南宋刚建国时的糟糕局面,让宋高宗只能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只能靠权谋压制武将,而不能如臂使指
- 岳飞没有意识到赵构的收兵权意图
- 淮西兵叛对主战派是一大打击
- 国家兵力损失五分之一
- 罢兵议和成为主旋律
- 金国内的权力斗争也对和议有利
- 这些有利条件让赵构决意议和,并回銮临安,标志是进入保守态势
- 从秦汉到隋、唐、宋再到明,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王朝前期的和亲和称臣越来越少,更多是输以岁币
罢兵和议和
- 北宋澶渊之盟让后人遇到战争就想用钱买和平
- 金国换成完颜宗弼主政后,撕毁两国合约,南侵河南、陕西等地,遭遇顺昌之战的失败,又被岳飞重创
- 岳飞防守反击险些收复汴京,但被赵构下令撤军
- 钱粮维持军队困难
- 军队尾大不掉,赵构有削减兵权的打算
- 岳飞之死,死于执迷不悟,不懂宋高宗和秦桧的收兵权促和议的意图
- 宋高宗和议之心已决,向金国称臣,达成绍兴和议
- 宋元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岳飞的形象被有意改造,以满足政治导向和人民的心理诉求
苟且的中兴
绍兴和议巩固了秦桧的地位,赵构和秦桧形成了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默契,秦桧的竞争者相继被罢黜,朝堂一派和气,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