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颜色 —— 视觉和社会的隐秘关联

《图像——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和它的姊妹篇《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从机制角度分解了我们视觉和社会的隐秘关联。这些隐秘关联有的来自历史文化,有的来自先天本能,有的来自科技进步。搭配丰富的配图,阅读体验很棒。大多数内容有趣且有用。因为全书思路较散,下面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做一个总结和整理。

空间

正中央的吸引力

正中心和透视的发展,稳定的构图。

  • 孩子就像未开化的先人,是没有空间概念的
  • 中央带来平稳,具有庄严性、对称性、圆满性,有推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意味。受肖像画欢迎。
  • 不对称带来动感与不安
  • 透视与投影,从逻辑性到真实感的进步
  • 透视的发明过于成功,以至于成了后来思考图像的唯一方式
  • 暗箱、摄影的借鉴和发明

外围的吸引力

边框带来的新思考。

  • 作画和卡景思路的不同。作画时,人物完整不会被切割,卡景则更强调真实性,会有景物的切割与取舍。简言之,作画是构建,来获得特定的行;摄影是提取,对现实世界的节选。
  • 光学仪器出现后,人们才意识到绘画不是对可见世界的贴近,而是逃离。
  • 文艺复兴前,绘画是个封闭的有限体系,绘画外一片虚无。文艺复兴后,有了“世界可以超过边框而存在”的假设,这也是最伟大的突破。
  • 在印象派时期和之后,画面的切割更贴近照片,德加就经常从照片里获取灵感。卡景成为思考世界的新方式
  • 火车的发明,车窗的取景方式,和对真实感的追求

矩形的胜利

矩形的胜利来自社会的进步。

  • 早期,绘画的形状根据场合和载体各异。矩形得到偏好来自几个原因
    • 阿尔贝蒂的“图像即窗户”理论
    • 布面绘画的普及
    • 印刷术普及的要求
  • 最早期,画被当做家具;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后,艺术品成为了时装类的消费品。公众也可以通过市场和交易会了解最新趋势。艺展(也叫沙龙)就此发展,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
  • 印象派的发展就来源于拿破仑三世组织的落选者画展
  • 在19世纪,只有大幅矩形油画才被视为艺术品

黄金矩形和工业比例

常用的矩形比例来自工业进步。

  • 美术用品商店出现后,画家们开始用预先钉好的画布,最常用的是4:3
  • 电影胶片的版式经过多番调整
  • 宽银幕电影镜头
  • 裸体画里男性多用站姿,而女性多用躺姿,这和委托人多为男性有关
  • 版式不是中性元素,也是政治价值和复杂世界观的载体
  • 16:9的普及,和家用电视机有关

金色画框

画框和边界感

  • 莫奈的谁联系列是无画框构图的鼻祖
  • 画框确定图像范围,建立起画作和外界的联系
  • 画框还是一道心理围栏,引导视线,强调理性

深渊迷雾

取景的妙用

  • 画中画强调了观看的指向作用
  • 画中分隔出的“虚拟画框”也能起到暗示的含义

感知

印象派

印象派之前,画作越光滑、越透亮,就越受人们欢迎,到了印象派,开始欣赏画布和颜料本身的美

门和肖像画

追求写实到表达含义传达感受

意外访客

人的欣赏过程

  • 看画时,先看耳朵
  • 关心的内容会影响欣赏者的眼球轨迹
  • 欣赏古典艺术时,眼球的移动更宽广和平缓

机制

路、布、刀、枪

画面里的视觉引导元素

  • 人的心理学会将画面里的元素联系起来
  • 在边缘的物体会有向画面里的作用力
    • 画面边缘的刀
  • 胳膊和手的指引,眼神的指引
  • 画面切入点在东方艺术里较分散

树的推力

边衬的推力,和带来的纵深感

  • 舞台里背景布和侧幕收到了典型绘画规范的影响;之后绘画又开始模仿剧院创意
  • 树木也好,建筑也好,在侧面出现不是为了框住主题,而是制造景深和突出主角
  • 有的边衬是为了制造距离感,提升代入感

焦点

突出焦点的方式

  • 光圈和明亮度
  • 画面中心
  • 人群衬托

拓扑结构

重力的方向

人对画的方向受到重力的影响

  • 我们观看一幅图像时,下方通常都显得更重,重力已嵌入我们的目光
  • 在自然风光中,上半部分——天空往往颜色更浅
  • 抽象主义,不去定义方向

天使与恶魔的方向

左右的不等向性

  • 左边代表远离和动荡,右边代表归属感和家
  • 留白带来动感和活力
  • 因为一般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左边一般意味着之前,右边意味着之后。
  •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将右下角称为具象话语的“终点”
  • 印刷术的出现,使从左到右开始涉及图像。人物从左到右进入画面,从右到左返回起点
  • 人物与阅读方向相反,意味着消极,所以一般向左代表逃跑。
  • 善良的人物总是从左向右移动,邪恶的角色也出现在右方,扮演阻挡主角的角色

对角线

对角线代表活力

  • 新造型主义不再把画作视为通向世界的窗口,即不再呈现或描摹可见器物,而是将画作本身视为器物
  • 水平描述给人一种休息、平静、浩瀚的感觉;倾斜则会给画面注入活跃、动荡
  • 穿过画面边缘的线条会带来强势、明确的张力感和阻力感

构图

盆盆罐罐的形而上学

静物排布和节奏

  • 静物画的结构逻辑和物体的大小排布节奏有关
  • 静物的排布就像音乐节奏

总体观感理论

整体构图的进化

  • 古代开始,人们以几何学为指导原则
    • 圆代表完美,三角形代表稳固,三位一体,杏仁型代表出生、起源
  • 15世纪起,人们对于形状的教条开始被拟真度所取代;在17世纪后,构图又开始得到重视,图像里元素的一致性得到重视

地平线原则

  • 黄金分割法
  • 三分法分割天空和地面
  • 地平线代表观察角度

希区柯克的天平

图像重量的平衡

  • 图像一侧的“视觉重量”可以通过合理排布达到平衡
  • 颜色、光亮、线条疏密都可以贡献“视觉重量”
  • 人的审美里天生对平衡是有评判标准的
  • “轮廓线条派”逐步被“色彩平衡派”取代

小鹿需要空间

留白的艺术

  • 源自东方的留白艺术,随着18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影响西方
  • 蒙德里安的不对称也有从日本艺术中吸取经验
  • 商业的留白有另外的原因

记者的膝盖

  • 构图并非只属于艺术范畴,它也不是针对形式的表态,只是为了表达或审美而穿插在作品当中
  • 摄影无需追求极致真实,可以有构图和取景
  • 越战照片的视角观察

媒介

面孔的尺寸

  • 画作的真实尺寸可能和你看到的不一样
  • 摄影具有呈现任何尺寸且可复制的能力
  • 媒介的大小影响人的视觉感知
    • 圣像里,玛利亚和耶稣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人站在画作前,会有种与他们谈话的感觉
  • 电影里的大特写有放大人情绪的能力

剪刀的审美感知

  • 如今我们认为是“艺术”的许多绘画作品,在五个世纪之前只是一些日用品
  • 摄影里,裁剪是常态;裁剪得好,可以成为点睛之笔
  • 裁剪对于平面设计师至关重要,可以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

斗牛士的命运

  • 复制能力模糊了艺术和图像的界限,让一些原本不属于艺术的东西变成了“艺术”
  •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图像

视角

工业

工业时代使生产规范化,让人们在颜色和物品间建立联系,就像黄色和铅笔一样。

统一

纯色和工业化的挂钩,让纯色和崭新、规范化、新时代建立关系。

  • 自然界很少有纯色,都是复杂的色彩组合
  • 工业生产里倾向简化产品,简化生产过程
  • 整洁、秩序在现代社会成为基本准则,我们永远期待崭新的物品,对现代材料老化的容忍度明显低于历史悠久的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

构造黑

工业社会下的纯色平面设计

故事

对颜色的认识历程。

昂贵蔚蓝

现代前的首个染料。

  • 事物因稀缺而宝贵,颜料也是如此,绛红色和天青色就因此成为地位的象征
  • 群青因为昂贵的制作,被用来绘制圣母的斗篷,也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颜色

符号绛红

脱离自然事物的颜色

  • 人们选择一种色彩不是为了搭配,而是它的效用
  • 颜色从自然事物剥离到牛顿才完全完成

光谱

对颜色的进一步认识

  • 色相环、光谱色、互补色

包法利

包含社会含义的颜色

  • 《包法利夫人》和《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蓝色引起风潮
  • 蓝黄对比,蓝色成为诗意和品位的象征

现代

消费主义和崇拜狂热带来的影响

  • 化学打开了时尚产业的大门
  • 在资本主义成熟的同时,现代社会的特征也被确定下来
  • 颜料的经济适用性带来了艺术风格的转变,出现了厚涂的画法

非法绿

关于基本色的探讨

  • 在16世纪,混合颜色风潮下,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能够合成所有颜色的“基本色
  • 颜色的分类和科技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理性思考有关
  • 勒布朗用红黄蓝印刷,奠定了最早的三原色
  • 实际上三原色并不成立,没有哪三种颜色可以组成所有颜色,它仅有文化属性和技术属性

石板印刷

印刷、摄影技术的革新和其中颜色的运用

和谐

颜色搭配的理论化

  • 伊顿色相环,伊顿声他的灵感来自歌德的理论
  • 蒙赛尔也和伊顿一样,认为和谐的构图中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彩混合生成了一种中性灰

人造物

神经元

大脑如何构建颜色

  • 人类的感知总是一种构建
  • 对眼睛而言,棕色并不存在,它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 视错觉:大脑可以在不改变物理实质的情况下,创造出新感知

破碎

明度与色彩

  • 在视觉艺术里,明度和色彩是构图的两大支柱
  • 平面里的色彩也自带空间感,颜色深的看起来更靠前,颜色浅的看起来更靠后直到和空气融为一体。在这个思路下,其实阴影区域只需要选择明度小于高光部分的颜色即可,因此,让阴影颜色的选择更多

同时天蓝

颜色对比

  • 数量对比:占比面积大小的不同颜色对比衬托
  • 明暗对比:强调形状和和量感
  • 纯色对比:强调色彩的支配
  • 质量对比:不同色彩饱和度的组合
  • 互补色对比、同时性对比
  • 成对对比

重要

人为选择的颜色

  • 颜色传达的商业概念和符号意思
  • 黑色给人感觉更重

酸涩绿

食物的颜色

  • 颜色给人的联想功能:蛋黄酱、胡萝卜
  • 大脑看到两个或以上的事物时,总会建立一种联觉联系,来加快理解
  • 颜色也能暗示价格区间

殖民地米黄

市场营销问题

  • 摩托车是第一个有个性化图案的商品
  • 色彩不仅是商品属性之一,也是消费者个性的提现
  • 市场对颜色的偏好具有偶然性

道德

  • 和彩色比,黑白被认为更严肃和真实
  • 16世纪,新教将节制和禁欲作为一种美德,自此,黑色服饰就成为道德准则和内心平静的代名词
  • 在古代,色彩是罕见的,不属于日常生活

眩晕绿

  • 色彩属于没有文化的群体,黑白色则意味着精致高雅

观点

沸腾

看见温度

  • 冷色调象征科技、工业、都市或夜景,暖色调传达忧郁感
  • 直到19世纪,人们的想法都和今天截然不同,粉色属于男孩,因为是红色的弱化版本,而天蓝色属于女孩,因为是对圣母的致敬

被注册的松石绿

有关版权

  • 颜色无法被注册为版权,因为很难定义相同的颜色,依赖的前置条件太多
  • 克莱因蓝被注册为专利的是制作程序而不是颜色本身
  • 颜色不是一种事物,只是一种感觉

桃粉

何为肉色

  • 色彩样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如今我们用来展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色彩

荷马

  • 红色可能是第一个被人类命名的颜色,因为它是首个被用于手工活动的颜色

犹大

  • 在12世纪时,黄色代表虚伪、欺骗和黄牙,因为它被认为是黄金颜色的折损

尾声和科学概念

  • 我们的神经系统并不能识别单个广播,只能对齐形成整体心理印象
  • 人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三种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弱光刺激敏感,视觉呈灰色,几种视锥细胞都会对所有波长光波做出发硬,但分别对蓝、绿、红光最敏感
  • 视锥细胞只起测量作用,真正构建颜色的是大脑的视觉区域
  • 人类的颜色的明度感知,和响应的视锥细胞数目有关
  • 目前还不存在能够呈现所有颜色的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