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摘录笔记

下面提到的《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1930年代所著的的高中历史教材读本。更偏向历史普及读物。作为教材的通史,大多数地方点到为止,下面对于部分内容做摘录,作为读书笔记。

绪论

  • 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
  • 四区中,最先发达的是中国本部。……,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在黄河流域。到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长江流域开始发达。秦取两广、安南(今越南)、福建之地,……,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在北方,战国时期,热、察、绥和辽宁省,加入中国版图,漠北和新疆省是汉代蔡政府的。……,青海,汉时为羌人所占据,西藏与中国无交涉,……,元初征服其地。

上古史

  • 三皇之世距今五千年左右
  • 只有农业时代,生计宽裕,所做事业,极和平,所以能产生较高的文化。
  • 孔子是用周道,墨子是用夏政的。
  • 古代的教育,以陶冶德性为主。
  • 夏代凡传十七主,共历四百多年,而其事迹可考的很少。
  • 商代始祖名契,传十四世至成汤
  • 周始祖后稷,传若干世主不窋,流亡戎狄之间,再传至公刘,复修后稷之业,九传至古公檀父,周代王业就此兴起
  • 孔子论小康之治,至成公、周公而告终;而《史记》亦说昭王之后,王道微缺
  • 平王借此前所营的东都而仅存,然而号令不能行于列国;而列国中强盛的亦渐多,遂成为“政由方伯”的局面
  • 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一族之人,分居各处,互相护卫。……然而数传之后,各国之君,相互关系,已渐疏远。
  • 到战国时,则次国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遂逐渐趋于统一。
  • 东周时期,各封建的列国,都逐渐强盛,我国民族滋大也一同发展
  • 春秋时代,王室已不能号令天下。列国内部,相互间有什么问题,都由霸主来协调。
  • 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黄河流域
  •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很早;其发达在春秋、战国。……,学术起初为贵族专有,……东周之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变成私家之学。
  • 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
  • 古代的郡县是没有从属关系的,大约在繁华之地的,称为县,在边远之地的,称为郡。
  • 古代阶级森严,大夫之上,都是世官

中古史

秦汉

  • 焚书的理由在《管子·法禁》和《韩非子·问辩》里就有体现,这是法家向来的主张
  • 秦朝的同文字,是大体以式籀的大篆为标准,废六国新造的字
  • 亡秦之后,封建思想还未破除。没有推一个人做皇帝之理,于是便要分封
  • 高祖初定天下,这时候还有封建思想,有功之臣,其势不得不封。……,封建的问题,到底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解决
  • 后汉的政治,坏于外戚宦官的专权。……桓帝和宦官单超等合谋,把梁冀杀掉,于是后汉外戚专权局终,而宦官专横
  • 黄巾时期,盗贼群起,灵帝听刘焉的话,改刺史为州牧,外官威权渐重
  • 汉灵帝死前将废嫡立庶的使命交给宦官蹇硕,何皇后兄何进得知,杀蹇硕,并欲尽诛宦官,太后不肯。宦官引诱何进入宫杀掉。袁绍遂入宫诛杀宦官。此时凉州牧董卓入京掌控大权,拥立献帝。袁绍奔山东,号召州郡,起兵讨董卓。而后因暴虐被王允和吕布所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为卓报仇,攻破长安,杀王允。吕布逃奔东方。后二人自相攻击。献帝逃到洛阳,召在兖州颇有实力的曹操来护卫。于是大权尽归曹氏
  • 汉代司法界的黑暗,不但刑罚的严酷,还有法律的混乱
  • 欧洲的罗马,当时所谓大秦
  • 汉武帝好大喜功,儒家之学也是在此兴起
  • 《太史公书》(《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后人去其世家,而改书之名为志。形成后代纪传体的基础,班固便是以此体修《汉书》。《史记》二字为当时史籍的通称,《太史公书》为最早出者,所以冒其总名
  • 中国社会里,佛、儒、道并称三教
  • 汉代家庭中,父权很重。在伦理上,则很有以一孝字,包括一切的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三国时期的战乱来源是州郡握兵。晋武帝平定天下后,便免去州郡的兵,回复汉朝的样子。这时候的致乱之源来自塞内的异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并称五胡。
  • 晋代鉴于魏朝薄待宗室,以致为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晋朝的诸王政治上实力尤大。
  • 晋元帝立国江东,建立东晋,很靠江东的世家名士,因此也带来了后续的门阀政治
  • 晋代时,北方五国大概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几个时期
    • 前赵:刘渊、刘曜,为石勒所灭
    • 后赵:石勒、石虎,冉闵,为前燕所灭
    • 前燕:慕容氏,为苻坚所灭
    • 前秦:苻坚,为姚苌所灭
    • 后燕:慕容垂,被冯跋所篡
    • 后秦:姚苌,为刘裕所灭
  • 南方,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 宋:刘裕开国,被萧道成所篡
    • 齐:萧道成开国,为梁武帝萧衍所篡
    • 梁:萧衍开国,侯景之乱后,陈霸先击败王僧辩后自立
    • 陈:陈霸先开国,被隋消灭
  • 秦汉以来,君权日渐发达,相权则被削弱,东汉之后,实权渐移到尚书
  • 晋武帝命贾充修订的《晋律》是后朝法律的基础
  • 从两汉到魏晋,其文化转折的要点是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哲学的研究
  • 颓废的人生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通病

隋唐五代十国

  • 中欧陆路连接,而起交通之始,反自海道而来
  • 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唐代之后,都沿其制
  •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时设科甚多,其常行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试帖经、墨义,进士试诗赋
  • 汉代郡县之佐,都由其长官自辟。所辟的大多是本地人。隋文帝才尽废之,别置品官,都由吏部除授
  • 玄宗时,沿边设十节度经略使。兵力多强。而内地守备空虚,遂酿成安史之乱
  • 唐诗,大抵初唐浑融,盛唐博大,中唐清俊,晚唐流于纤巧
  • 中国的文明,各方面都是充实的,惟在宗教方面,颇为空虚。……,佛教刚传入时,多为小乘。佛教中典籍甚多,佛说的为;僧、尼、居士所守的戒条为;菩萨所说的为。三者并称三藏。……,中国的佛教一大特色就是大乘的发达。……,佛教之外传入的外国宗教有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
  • 句丽、百济在四夷之中,算和我最为相像。此文化,经半岛传入日本。
  • 唐中叶后,深受军人跋扈、紊乱政治的影响。……玄宗置十节度使,而内地守备空虚,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 黄巢乱后,唐室的威灵,全然失坠。……,僖宗崩后,昭宗继立,百计无法挽回。于907年被朱全忠劫至洛阳,之后被弑
  • 六朝门阀之盛,在隋时因废九品中正,以及废乡官,改吏部任派,而地位衰落,除受社会尊敬外,别无所有
  • 五代
    • 后梁:朱全忠,为后唐所灭
    • 后唐: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为石敬瑭所灭
    • 后晋:石敬瑭,称臣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引入外族,为辽所灭
    • 后汉:刘知远,为郭威所篡
    • 后周:郭威、郭荣(柴荣),为赵匡胤所篡
  • 除开五代的大国外,还有十个割据势力,来自藩镇或土匪,称为十国
    • 吴:杨行密
    • 吴越:钱镠
    • 南汉:刘隐
    • 前蜀:王建
    • 楚:马殷
    • 闽:王潮
    • 南唐:李昇
    • 后唐:孟知祥
    • 北汉:郭旻
    • 南平

  • 因为五代十国的教训,宋太祖认识到禁军的骄横和藩镇的保护要不得。所以使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藩镇权力
  • 宋朝以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大权集于中央。宰相既无大权,欲图改革,就会多方掣肘,这也是后来王安石未能有所成就,反而酿成党争的原因
  • 王安石的新法:青苗法、裁兵置将保甲、改革学校贡举
  • 宋朝人的风气,喜持苛论,又好名高,又因谏官权重,朋党之风,由来已久
  • 大抵陆子之说,是为天分高、能直探本源的人说法的。朱子之说,则为天分平常,须积累而致的
  • 印刷术的发明是推动宋代文化的巨轮
  • 宋朝人的议论是喜欢彻底的,也是偏于理论的

  • 元世祖忽必烈灭宋之日,就是最盛之时。然而其分裂,也就于此时开始了
  •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中国人所发明的,都经大食人之手,而传入欧洲
  • 火药的发明,随起于中国,而火炮的制造,则中国人似乎反而从欧洲学来
  • 北宋期间,人民苦于金属货币运输的不便,自造一种纸币,名为交子

  • 明代的北方,是鞑靼、瓦剌的时代。……现在的长城,就大都是明q代所造的
  • 明代最精细的,要属赋税的制度,有黄册,有鱼鳞册
  • 元明的学术思想,是承宋人之流的。在当时,占思想界中心的,自然还是理学。
  • 王守仁之说,是承陆九渊之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说知行合一。既然知行是一事,那人只要在知上下功夫,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 程朱一派,注重行为,王学注重一心
  • 明代可以算是一个平民文学发达的时代
  • 天下不论什么事情,不可受社会上过分的崇信。崇信的过分,其本身就要成为罪恶了
  • 清朝管束绅士极严,虽说是异族入侵,猜忌汉人,要削减其势力,而明代绅士的暴横也是一大原因

近代史

  • 隆武帝颇为英武,但受郑芝龙制约,不能有所作为
  • 西洋近世发明的,而中国最为缺乏的,便是科学
  • 基督教初入中国,是绝无帝国主义思想的
  • 在当时,传入的科学并不少,因中国人向来不大擅长于行而下学,同时科学伴随宗教进入,不免有所障碍,所以一时未能发生很大影响
  • 清朝的盛衰,在乾隆时为关键,此时表面上看极盛,实则暗藏衰机。
  • 世宗死后,高宗继之。高宗(乾隆)表面上模仿圣祖(康熙),但他没有圣祖的勤恳,又没有世宗(雍正)的明察;而且他的天性是奢侈的。
  • 由于黄教僧徒禁止娶妻,所以黄教始祖宗客巴遗命,其两大弟子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世世以呼毕勒罕(重生),主持宗教事务
  • 明朝的瓦剌,在清初分裂成四部:和硕特,居乌鲁木齐;准噶尔,居伊犁;杜尔伯特,居额尔齐斯河;土尔扈特,居塔尔巴哈台
  • 在太平天国时,不论绿营、八旗,都不足用,不得不专靠乡勇,当时办团练的地方很多,曾国藩就此兴起
  • 太平天国的灭亡,其中央无长于政治和军事的人才,实在是最大的原因
  • 咸丰即位时,可以重用汉人,削平内乱。但因时局艰难,图治无效,后来就倦怠了。
  • 使中国历史大变局面的,前为鸦片战争,后为中日战争
  • 维新时期,想要模仿的是日本的睦仁,俄国的彼得,借专制君主的力量,改革政治,于是废八股、设学校等各种举措。……,那拉氏和光绪的不和,是维新的一大阻力。那拉氏是不愿放弃权势的。
  • 清代学术的中坚,便是所谓汉学。……,文学上,清朝比前朝,可以说无甚特色

现代史

  • 中国的革命思想动机有三:民族思想、民权思想、民生问题
  • 袁世凯死后,北方连形式上的统领都没有了。而南方的新势力又未能完成,就酿成复辟之战和护法之战
  • 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因为英法对日本的偏袒,按照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
  • 因五卅惨案引起的民族运动,似乎是失败了。然而因此惨案,我国人的民族意识,格外发达
  • 中国的统一,是帝国主义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挠
  •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一方面宣告取消不平等条约,并宣布于民国十六年九月一日,实行关税自主,同日裁厘
  • 不平等条约,贻害最大的,有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租界、租借地、内河航行
  • 中山先生的革命方略,是分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的。军政时期,由党取得政权。训政时期,代国民行使。在宪政时期,将政权交付国民。……,国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为目的的
  • 因庚子赔款,美国首先退还,规定作为派遣学生赴美留学所用,所以赴美者由盛
  • 中国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本来很精深。唯独对自然科学,较诸西方国家,较为落后

结论

  • 外国有人说:“中华民国,是世界的怪物。”因为世界并非无大国,但其起源都较晚。古代亦非吴大国,但迄今都已灭亡。团结数万万的大民族,建立世界上第一等的大国;而文明进步,在世界亦称第一等;这是地球之上,中华民国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国家的。……至于战国之末,而神州大陆上,可以称为国家的,都因竞争而合并为一。至此,我国为一大国的基础确定
  • 我国文化程度之高,异族虽一时凭借武力,荐居吾国,终仍不能不为我所同化。……,虽然政治之力,尚未能触及美洲、欧洲等其他地方,这是我民族不尚武力的结果。最后的胜利,未必属于武力。
  • 我国民族,现在正当变化以求适应于新环境的时候,一旦大功告成,其能大有造于世界,是可以豫决的。到这时代,我民族的发展,就更其不可限量了。我国民族,是向不以侵略压迫为事的。
  • 罗素说:“东西洋人,是各有长处的。西洋人的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东洋人的长处,在于合理的生活”。若论人与人相处之道,则中国人之所发明,确有过于西洋人之处。西洋人是专想克服外物的,所以专讲斗争。中国人则是专讲与外物调和的。不论对于人,对于天然,都是如此。……中国人的对物,宜效法西洋,西洋人的对人,宜效法中国。……中西文化的不通电,溯其根源,怕还是从很早的时代,生活之不同来的。西洋文化的根源,发生于游牧时代。游牧民族,本来以掠夺为生的,所以西洋人好讲斗争。中国文化的根源,则是农耕社会,其生活比较平和。……凡事无不反求诸已,而冀他人之自然感化;非到万不得已,决不轻用武力。这又是中国人爱尚和平的性质表现。……我们既不压迫人,人家自乐于亲近我。所以不论什么异族,都易于与我同化。